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生活稍有改善主动退“低保” 市民 :留给更需要的人
2010-06-13 09:53: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周雪莉 马晓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3日讯 从1997年4月开始,哈尔滨市在市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时,每人每月的“低保”金大约100元。13年来,经过6次调整,2009年10月,哈尔滨市市区城市“低保”标准已经提高为每人每月310元。根据物价涨幅,在原有基础上每人每月还增加补贴29元。据悉,到2010年5月底,全市城市“低保”人数达21386人,月人均补差额达到167元。

  13年来,数万家庭享受到城市“低保”,对于陷入困境的一家老小来说这是一笔“救命钱”。但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申请“低保”只是他们迫不得已之时的权宜之计,并不是今后生活的指望,他们感激国家政策的扶持,努力打拼着自己的生活。

  退休金发下来了、孩子找到工作了、馒头店有起色了、打零工有工资了……虽然生活只是稍有起色依旧不算宽裕,但他们却第一时间主动申请退回“低保”。他们知足于当下的生活,相信自己改变生活的能力,更期待着这份“低保”金能够解更多家庭的燃眉之急,点燃更多家庭走出困境的勇气和希望。

  “因为退回‘低保’,没有了申请廉租房的资格。至今,我们娘俩还住在阴暗潮湿的11平米半地下室里,但我并不后悔。”

  社区帮建冷饮摊开业先去退“低保”

  李馨是秋林社区的活跃分子、居民和社区的“勤务员”,谁家有难处、社区有什么事,她总是热心地跑前跑后。“政府让我过上好日子,我要知恩图报,为大家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儿子11岁时,李馨和丈夫离婚,带着儿子在11平米的半地下室过日子。屋漏偏逢连阴雨,没多久,李馨的单位倒闭了。患有严重心脏病、肾炎的她又面临一次大手术。在她孤独无助的时候,原秋林社区卢主任来了,带来了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为李馨捐助的手术费。李馨的手术十分成功,在住院的十多天里,卢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照顾李馨,因为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李馨很快出院了,她记下了社区对她的这份恩情。

  按照李馨的情况,社区帮她申请了“低保”。几百元的“低保”金对于李馨来说太少了,她想让儿子像其他孩子一样吃饱穿暖,能去游乐场开心地玩,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但是这些愿望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和居民的好心救济才能实现。一天,卢主任找到李馨,给她提供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在自家门口开一个冰激凌饮品摊,而南极冷饮厅得知她的情况也愿意为她免费提供一个冰柜。很快,李馨的冷饮摊悄无声息地开张了。开张没几天,李馨主动到社区申请退回低保,社区的所有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她的困难众人皆知,为啥放着几百元钱不拿呢?李馨解释:“社区为我解决了就业难题,我怎么能再让社区为我操心呢?有了这个饮品摊,我就可以自食其力了,也是我该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因为退了“低保”,李馨不能申请“廉租房”,仍旧住在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有的邻居说她傻,但是李馨却不以为然,“政府已经给我很多优惠了,我不能因为个人的小事再让社区为难。”

  “‘低保’是国家的救济,我一个有手有脚的大男人,拿救济总觉得烫手。经济条件一好转,我就立刻退保了。”

  全家都有了工作主动“退保”没的说

  马士军找到工作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申请退保。一个月800多元、开电梯的工作对于身体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马士军来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了。2003年,他申请“低保”时,妻子患有严重的心肌炎,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孩子正在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都靠他一个人在外面打零工维持。

  “说实在的,当时申请‘低保’是迫不得已。‘低保’是国家的救济,我一个有手有脚的大男人,拿救济总觉得烫手。可是那些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太紧张了,孩子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这几年,媳妇身体好多了,在药店找了一份卖药的工作,每月可以拿到近千元工资。我儿子初中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当学徒,学点修电脑的技术,现在也能帮人干活,赚点钱了。这样一算,我们家现在收入已经超过‘低保’的要求了,生活比原来好了,我觉得不应该再让国家救济,就到社区办了‘退保’手续。”马士军对记者说。

  马士军的举动让身边人十分不解。有人说他傻“一个月政府白给好几百块钱,不要白不要,哪还有主动退的?”但他告诉记者:“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认我自己的理。现在我的生活有起色了,我就不能再拿救济了。我和爱人的工作都是临时的,如果没有了,真的生活再遇困境,我想政府也不能不管我,我真正需要时再申请,政府的‘低保’金应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靠着救济活了半辈子,既然我现在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就不能再给国家添累赘,‘低保’金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


 

  孩子工作有着落“退”还多年扶助情

  “孩子上学了,我的负担减轻了,咱就不能再占用宝贵的‘低保’指标了。”半辈子靠亲人和社区救济的修英年由衷地对记者说。早在修英年20多岁的时候,他就患上腰肌劳损,妻子与他离婚后,他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因为腰肌劳损,修英年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要一干重活,一准犯病,在床上一躺就是半个多月,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安慰儿子:“别工作了,我们的工资能养活你和孙子。”

  十多年来,修英年和儿子一直靠着父母养活,每月的房租、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及家里的所有开销都是父母资助的。今年已经52岁的修英年心里不是滋味,他没能让父母省心,反倒成了父母的累赘。好几次,他尝试着去找工作,可是人家一听他有腰肌劳损,谁都不敢用。2008年,父亲单位分房子,修英年搬到父母的老房子居住,考虑他的家庭情况,社区为他办了“低保”,享受国家发放的“低保”金。每月修英年都要掰着手指头算着家里的每一笔开销,他要把国家给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让他欣慰的是,他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2009年,儿子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当上了公务员。好运连连,通过朋友介绍修英年在某包装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能拿到近千元的工资。

  好事接二连三地到来时,修英年想到,该是回报社会的时候了,靠着救济活了半辈子,既然现在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就不能再给国家添累赘,“低保”金应该留给更需要它的人。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只能用这种方法报答社会。”

  卖馒头自力更生“退保”不忘滴水恩

  在南岗区一条小街的早市、夜市上,周围居民都喜欢买王志敏夫妻卖的馒头,不仅因为他家的馒头松软好吃,更是因为这对夫妻有颗感恩的心。当儿子完成学业找到工作后,夫妻俩第一时间到社区办理了退保手续。

  王志敏说:“按国家政策,家里现在已经不符合拿‘低保’的条件了,尽管日子还不富裕,但也不能再向政府白伸手了。”申请退保后,王志敏用行动回报社会。她看到同楼的“低保”户于占海老人无人照顾,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于占海一人独居,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和哮喘,每到犯病的时候,根本无力下楼。每到此时,于占海有什么需要,只要一个电话,王志敏不论早晚都会赶到于家,带去几个自家卖的馒头、腌制的爽口小菜、急需的药品和日用品。只要看到老人换下的衣服,都要洗干净、晾晒好,临走时还为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于占海对王志敏过意不去,总是想拿些钱表示感谢,王志敏却说:“谁都有困难、打不开点儿的时候,我难时,政府帮我,现在我好了,再来帮帮你,这不是人之常情嘛!”直到老人去世时,嘴里还念叨着王志敏对他的好。

  此外,王志敏还义务承担起了自家单元的楼长工作,社区居委会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帮着挨家通知,居民的卫生费她帮着收取。现在王志敏夫妻俩的干劲越来越足,馒头生意越来越好,王志敏说,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白拿‘低保’我过意不去,社区清小广告、扫雪,样样我都乐意抢着干,胳膊累的抬不起来,但心里踏实!”


 

  女儿金榜题名时全家合计退“低保”

  在邵春云简朴的家里,女儿的照片摆在最显眼的位置。2008年,女儿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拮据的家庭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这是邵春云一家最大的成就和骄傲。送女儿登上去内蒙古上学的火车,回家的路上,邵春云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回“低保”。

  54岁的邵春云是一名翻砂工,40多岁时单位黄了,原本微薄的工资也没了着落。爱人身体不好没有工作,自己又有心脏病,孩子正在上学,一家人一筹莫展。经人指点,家住红专街附近的她到社区申请了“低保”,“当时是每个月每人100多元钱”。从那个时候开始,只要是社区的公益活动,她都主动报名参加,清小广告、扫雪,样样抢着干。“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无论在哪看到小广告马上就往下清。扫雪经常累的第二天抬不起胳膊,可心里特别轻松,觉得没白拿国家的‘低保’金,也算有点贡献。”

  到了正式退休的时候,邵春云每个月可以领取300多块钱的退休金。夫妻俩节衣缩食,省出女儿的上学用。不负众望,2008年女儿终于考上了师范大学,邵春云的退休金也涨到了900元。

  “我和爱人一合计,虽然现在家里也挺困难,但毕竟比以前强多了,还是把‘低保’退回去吧。”“女儿挺争气,在学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我们俩更没啥顾虑了。”“可能到现在我家的经济状况也还处在申请‘低保’的边缘,但不能总吃国家的救济,不能老给国家添麻烦。”社区干部都知道邵春云家里的情况,经常叮嘱她“有事找社区”,但她总是连连摆手:“我的困难能克服!”

  “退回‘低保’根本不用和家里人商量,从80多岁的老母亲到20多岁的女儿,我们早就说好了,只要有了退休金,就不能再让国家救济。”

  发退休金头一月立刻“退保”没商量

  虽然右胳膊基本不能干活,但56岁的马秀芹一有机会就去找点活干。“我是闲不住的人,向国家伸手不如自己找点出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单位破产了,正值中年的马秀芹上有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爱人残疾没有收入,一家人生活的担子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跟别人学着干,马秀芹在中央大街附近的早市、夜市上摆摊床卖小孩衣服,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350元左右,一家人捉襟见肘。但一段时间之后,市场搬走了,马秀芹又一次“下岗”了。之后,她经人介绍去饭店刷盘子,工资微薄,全家老小勉强度日。因为从小就落下了毛病,右胳膊基本不能干重活,这也给她找工作增添了障碍。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社区通知她可以申请“低保”,虽然当时每人每月只有近百元,但相对缓解了家里的困难,一家人十分感激。

  女儿毕业工作了,家里渐渐宽裕起来。上个月,通过努力,马秀芹开始领到补发的退休金,每个月900元,这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拿到退休金的那一刻,马秀芹就决定去社区退回“低保”。“我们全家都是这个意见,困难的不是我们一家,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编后:

  道里区民政局低保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全面落实“低保”政策,政府对“低保”工作进行动态管理,每季度将不定期对“低保”户进行走访抽查,让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同时使一些已不符合条件的对象适时退出。但是每次调查都不尽如人意,使用各种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为社区“低保”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思想觉悟较高的“低保”户,在找到工作、领取退休金或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后,主动申请退保,这种无私的境界值得弘扬,令人敬佩。同时,社区也积极为“低保”户组织技能培训、安排就业机会,让“‘低保’不养懒汉”的观念深入人心了,让“低保”户明白:拿“低保”只是“救命钱”,开启新生活,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的双手。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