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龙(左一)与互友会成员出游(资料片)
到陌生城市求职,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选择招聘单位、甄别用人信息,都是求职者的难题。近来,一个名为“互助求职网(简称互助网或互友会)”的网站兴起,来自不同城市的人们通过这个网站成为“互友”,为对方提供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住宿、招聘会等信息,甚至给异地来求职的“互友”做导游。目前,“互助网”已经有30000余名会员,而最先提出“异地互助求职”概念并创办该网站的人,是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的贵州籍学生刘柏龙。
帮人指路
他想到异地“征友”
2004年,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学专业大四学生刘柏龙和同学一起,奔波于哈市各大人才市场及招聘会,一次次求职碰壁后,他产生了到其他城市“试试”的想法,但他也知道,选择异地求职意味着不菲的开支,还要面对交通、住宿等难题。
2004年12月,刘柏龙遇到两名手拿地图的游客问路,他为他们指路,并介绍了哈市的一些特色饭店和景点。看到游客高兴地离开,刘柏龙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我的举手之劳,对外地游客却像‘雪中送炭’,如果我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一个给我指路、介绍吃住的‘朋友’,那在外地找工作也许就不会那么难了。”
网友热助他找到满意工作
不久后,刘柏龙在网络上建起了个人主页,发出了“征友”启事并把自己的简历、照片、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身份证号码及电话等真实信息都公布在了网上。信息刚一公布,他的手机就响了。一位杭州的大学生半信半疑地拨通了刘柏龙的电话,后来他和刘柏龙聊得非常投机。“他热情地邀我去杭州找工作,他还给我推荐了便宜又干净的住处、好吃不贵的饭馆,以及可靠的招聘信息。”刘柏龙说,此后他的手机像热线一样,每天都有网友向他发出邀请。
2005年,刘柏龙一毕业就踏上了自己制订的求职之路:北京-大连-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朋友”在等他。“到北京后,我住进了‘小健’的出租屋;在上海,我和‘阳子’住在他的大学宿舍;到了南京,‘文文’陪我走遍了人才市场……”刘柏龙说,找工作那段时间,异地“朋友”帮他用最少的钱获得了最丰富的求职资源,2005年10月,他终于在南京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爱心传递他成了“小宋江”
“工作后,我很感激在各地求职时大家对我的帮助,于是我把求职经历发到了网上,并承诺竭尽所能帮助来南京求职的朋友。”刘柏龙说,帖子发出不久,要到南京面试的宁夏网友小林就联系他,希望得到帮助。“我当时既激动又开心,第一时间给他打去电话发出了邀请。”小林来到南京后,刘柏龙安排他住在自己家,还带他品尝特色小吃、陪他坐车去面试。最终,小林并没有通过面试,但他临走时对刘柏龙说:“回到宁夏,我要像你一样帮助那些到宁夏求职的‘朋友’。”
之后一年,刘柏龙陆续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网友,网友们说:“刘柏龙的热情让陌生的城市变得亲切,他就是‘小宋江’,他家就是‘卧龙岗’。”刘柏龙的主页也成了大家发布异地求职需求的平台,还有人在他的主页分享各地的招聘信息,网友们在他的主页里互相留言帮助求职。
帮人无数他找到事业方向
2007年初,刘柏龙个人主页每天的点击量都过万,后来在众多网友的支持下,刘柏龙自费购买了网站运行所需的服务器等设备,“互助网”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开通,网站中的会员们称彼此为“互友”。为了确保“互友”的安全,所有“互友”必须经过实名认证。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互助网”,刘柏龙也开始感受到了维持网站运行的资金负担。为了获得资金同时保证网站健康运行,刘柏龙决定吸引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获得资金,同时也能让“互友”们得到用人信息。2007年6月,刘柏龙组织南京当地的十余名“互友”举办了一次爬山活动,十几天后又在长江畔组织了“互友交流会”……“互助网”开始被人们熟知,并得到了媒体关注,用人单位也随之投入资金,“互助网”开始壮大。
目前,“互助网”已有30000多名注册“互友”,每天在线人数超过5000多人。刘柏龙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帮别人找工作,不仅能帮大家降低求职支出,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份充满潜力的事业,我要让它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我要把‘互助网’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