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学子高考成绩619分 为减轻家里负担选报师范
2010-06-28 10:01:52 来源:牡丹江晨报  作者:崔桂海 李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8日讯 6月24日晚6点半,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看到宋扬时,他正戴着草帽手握锄头在田间补苗。

  “这几天太热了,地里三分之二的苗都枯死了。我得赶紧补种,要不,明年就没吃的了。”说话时,宋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干裂的土地,弓着身子重复着挖坑、洒种的动作。

  叠1000只纸鹤为妈妈祈福

  宋扬是牡一中的应届毕业生,家住铁岭镇青梅村,今年高考考出了619分的好成绩。然而,当记者询问起他的家庭情况时,这个坚强的“男子汉”却沉默了。

  歪歪斜戴的草帽正好遮住了他的眼睛,只听到颤抖的声音在一字一顿地回答:“我家共5口人,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妈妈类风湿、腰间盘突出,肝上还长了个瘤……爸爸种地之余,还到劳务市场靠活儿……”

  “姐姐你看……”宋扬直起腰,指了指远方的一片绿地,“这是我全家赖以糊口的7亩半地,风调雨顺的年头,我们的收入都很有限,更何况今年又旱,要再不抓紧补种,只怕这一年都不够吃了。”

  宋扬的家是在一处2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旧货市场买来的一台老式电视机,是家里唯一的“大件”。

  苞米面干粮,萝卜炖土豆。70多岁的奶奶边做饭边和记者聊着:“为了省钱,我们一年四季大都只吃萝卜、土豆,只有秋天才能吃上自家园里种的绿叶菜……大人倒没啥,就是亏待了孩子……”

  宋杨扬妈妈体弱多病,多说几句话,就上气不接下气。她断断续续地告诉记者,宋扬上初一那年,她突然肝区疼痛、呕吐不止,到医院一检查,是肝上长了个血管瘤。“大夫说要想治好病得花12万元,我们哪有那么多钱呀!当时,宋扬就不想念书了,非要打工给我治病,但我说啥也没同意。”

  “当时妈妈说,砸锅卖铁也要送我读大学。”宋扬说,妈妈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作为儿子,他不知该怎么办。一连十几天,他晚上睡觉都不敢去想这事。后来,他叠了1000只象征健康的纸鹤,送给妈妈并为她祈福。


 

  边干农活边学习考了学年第一

  妈妈的病一直靠药物维持着,为让妈妈心情愉快,宋扬只要一有空就会陪妈妈聊天。

  “这孩子特别懂事,不仅家里的活儿抢着干,学习上也从来没让我操过心。初中时,每天放学回来,他就书包一丢、袖子一卷,要么下地干活,要么上山砍柴,直到傍晚才拿出书本温习功课。而就是这样,他的成绩还始终保持在学年第一。”妈妈微笑着骄傲地说。

  “农忙时,宋扬早上两三点钟就起床和他爸下地干活。有时为了不耽误学习,他还一边割豆子一边背单词。我现在都想不明白:他是怎么做到‘一心二用’的?”妈妈半开玩笑地说。

  提起宋扬的上进、懂事,一旁的奶奶也忍不住说,“为了给家里省钱,宋扬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出门,步行1个多小时走到铁岭河,然后再坐校车去一中。”奶奶说,因为家里困难,宋扬穿的都是别人给的旧衣服、旧鞋子。一次,下雨天,宋扬唯一能穿的鞋还漏了个洞。但是,为了不耽误学习,他硬是穿漏鞋上学,以至后来得了肾病……”说着,说着,奶奶转过头擦着眼睛。

  想打工当家教挣路费去上学

  填报志愿的那几天,宋扬的心情很乱。他的分数超过重本线87分,完全可以报一所名牌大学。但当老师和家人每提到一所学校时,宋扬的第一个问题却总是:学费免吗?毕业了能不能保证找到稳定的工作?

  大家明白了宋扬的心事:一定要读一个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的学校,毕业后能有稳定收入,到时候就可以给妈妈治病,让爷爷奶奶休息,爸爸不必那么操劳了。最终,宋扬填报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贫困,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坚强面对。”中考三天,是个大热天,但宋扬却没有休息。为了挣些钱,他顶着烈日奔走于各个考点,给一所民办学校发宣传单。胳膊晒爆皮了、脚掌走出泡了,但他却很欣慰。

  “到上海的火车票将近500元钱,过几天,我还想找几份家教做,争取把路费和吃住的费用挣出来。”宋扬说,生活中的磨难出现的早,反而让人更自立自强。他平时很注重全方位锻炼自己,也因此担当起市一中学生会副主席,他在学习上更是积累了不少独特的学习方法,平时只要同学有困难,都会无私地为其讲解。

  “艰难的环境是成长的沃土,我选择不了家庭,但是我可以选择人生。我要用自身的力量战胜贫困,用勤奋改变困境,用双手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宋扬说。

  特别提示

  有意请宋扬做家教的学生,请拨打互动热线:6278608。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