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鹤岗老龄化严重 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剧增
2010-06-30 14:11:54 来源:鹤岗晚报  作者:田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鹤岗6月30日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至今30多年来,中国少出生了3亿多人口,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发展必须通过的一条峡谷。市老龄委办公室新近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较之全国、全省,我市老龄化更为严重,正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调查表明,我市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趋势明显。据统计,我市现有老年人口15万,占人口总数的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86%)。按照年龄结构分组,(森工、农垦未统计)60-69岁老年人口数为67741人,占老年人口总数61%;70-79岁老年人口数为31407人,占老年人口总数28%;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0632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根据以上数据,伴随着我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高龄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其数量及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都在迅速上升。

  二是城镇人口老龄化高于农村。我市城市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4.6%,农村老年人口占15.3%。因此,不但要加快城镇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还要重视和提高改善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

  三是贫困老年人口比重高。我市特困老人、“三无”老人有近2.3万人(森工、农垦未统计),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相当部分老年人收入偏低,甚至是没有经济收入,完全要靠子女供养;但因子女下岗,没有赡养能力,导致生活非常贫困。

  还有,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市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致使政府应对老龄社会各种挑战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基础还比较薄;尚无经济实力来为老年人提供全覆盖、高程度的老年人保障;社会福利事业也尚未配套,老龄化的到来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压力。


 

  我市面对老龄化的新挑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老年抚养系数加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被抚养人口不断增多,将直接导致抚养系数的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据统计,1990年我市平均每10.6个工作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人,2005年是每6.5个工作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推算至2015年每3.6个工作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这就意味着劳动人口除了为自己生存和发展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费用。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使劳动适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愈加沉重。

  其二是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剧增。我市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导致社会供养矛盾突出。

  尤其是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而农村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农村绝大部份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高度老龄化的到来,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其三,人口老龄化使为老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其四,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我市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城市老年人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其五,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挑战。我市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未来每个成年人所要负担的老年人数在增加,一对中年夫妇抚养一名(或两名)子女,赡养四位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将会很普遍。即使这些老人在经济上不需要子女负担,但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也会成为这些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和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是一项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