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五七农场新型居民住宅小区。 |
东北网7月5日讯题:八五七农场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 惠民生促发展
记者 顾硕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八五七农场始建于1951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城镇化进程已初具规模,承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功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推动住房建设
近年来,农场制定了“以规划为标准、以扩容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思路,确立了“一城六区”的城镇布局,将距离小城镇10公里以内的居民点率先整体搬迁到小城镇。2009年,农场完成6个居民点940户居民的整体拆迁任务,场部拆迁近300户,全场改造危旧房1252户,小城镇新增2500人,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农场投资基本建设资金1.02亿元,在场部和第八、第九管理区新建节能保温住宅楼53栋,总面积6.8万平方米,提供住宅781套。用农场居民的张女士话来说:“我们亲眼见证了农场的变化,我们每个小家庭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2010年,场部地区将重点投入荔园小区、南苑小区二期开发建设和福馨小区(机关大院)开发建设,总面积6.06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1132户,为引导撤并居民点住户向场部集聚提供条件。
以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基础建设
八五七农场始终把完善公共基础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09年,完成投资1785万元,修建水泥公路16.9公里,改善了农场原1队、5队、11队、18队的交通状况。投资80多万元,起动客运公交化试点工程,方便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带动了城乡经济发展。投资800万元,完成场部新住宅小区供热管网、上下水、宽带入户等工程,并硬化道路3公里,在各住宅小区安装太阳能照明灯40余盏。2010年,农场还计划完成场部地区道路硬化等一系列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这真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工程。”农场居民面对宽敞的水泥路,竖起了大拇指。
以小城镇建设带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近来来,八五七农场文教卫生事业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基础条件。
据了解,农场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改造了两幢教学楼,硬化了校园文化广场,新建了标准化的“六室”。2005年,农场规范幼儿教育,幼儿中心实现了学前三年集中办学。2007年,农场为子弟校新建一座垦区一流的植物园。硬件设施的提升,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完善的居民医疗卫生条件,也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今农场职工医院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医疗保障水平逐渐提高。
农场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农场中心文化广场、翠园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每天都有夕阳红演出队、太极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秧歌舞、健身操、集体舞等表演项目,大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2008年,八五七农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