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九七农场果香人醉。 |
![]() |
五九七农场绘“寒疆果都”新画卷。 |
记者 顾硕
初夏,来到有着“寒疆果都”美誉的五九七农场,别有一番情趣。“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这里更是景色宜人,果香人醉。”果农们自豪地说。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曾在视察万亩果园时说:“五九七农场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美化了山川,改善了环境,一举多得。”声声赞叹为全场上下鼓足了干劲儿。
200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林果发展到4.5万亩,年产鲜果5.2万吨,产值5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1000余个林果型家庭林场,超过3000人的从业人员,人均收入收入超过1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小小的金红苹果,激活了五九七农场的多项产业,“寒疆果都”的美誉,让五九七农场声名远播。
五九七农场的林果业,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让荒山坡披绿装、沙丘地果飘香。针对农场场部地区的四面环山、具有典型的盆地性特征的实际,农场大力实施的“以果治山、以果兴业、以果富民”战略收到了明显成效。农场把万亩果树基地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服务拉动等多种有效措施,出台了“承包果园合同15年不变、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果农子女享有产权和承包继承权”等优惠政策,并专门成立了第六管理区,主抓果业生产。
曾夺得五九七农场“梨王”称号的郑玉发,是农场木材厂转制后最早上山建果园的,他在“北大岭”上承包了4公顷荒山,栽上了3000棵金红苹果树、500棵梨树,一干就是20多年。曾经的荒山秃岭建成了“绿色银行”,老郑每年都能稳稳地收入5万多元。
如今,“借山兴果,岗地造林,扩大林果面积”,成为五九七农场决策者的共识。结合“绿满垦区”,农场提出了“家家搞绿化、我家有特色”的“三绿工程”建设理念。农场首先对场部地区12条主要街道两侧全部采用果树绿化,并做到一路一品,农场办公楼区域也栽种了梨树、杏树,形成了“林中有城、城中果香”的独特风格。春天,他们把第一管理区西南大片土壤难改造、粮食产量低的山坡地、岗包地和沙丘地规划成果树基地区,栽上了以金红苹果为主的果树30余万株,新增果园面积5000亩。
同时,农场还投资50余万元铺垫了通往所有果树基地的沙石路,统一维修、装饰了果园小屋,畅通了鲜果销售渠道。果农们高兴地说:“路修好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摘果时期阴雨路不畅、鲜果销不出而发愁了。”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农场审时度势,深入调研,精心谋划,提出建设“寒疆果都”文化城的整体构想。农场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规划,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开始实施依山、依城、依林、依水,观林、赏景、品果、旅游的“双四位一体”生态林果旅游建设项目,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山中有城、城中有林、林中有果、果中有景的“寒疆果都”新画卷。同时,农场计划开辟“寒疆果都”文化城一日游,线路围绕“三区、十园”进行规划,总长30公里,实现尝果、游山、赏水、观鹿、垂钓、怀古、崇先、益智、品吃“一条龙”服务。林果生态游线路开通后,年接待能力为10万人,将有力促进农场城镇化建设,拉动旅游、餐饮、运输等服务行业发展,可解决进住场部的300多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些将全面提升五九七农场林果经济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