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回放 医改成果惠及龙江百姓
2010-07-23 08:22:1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伟 林乐君 姜斌 郭铭华 孙佳薇 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去年4月医改实施以来,我省以“扩面、建设、普查、试点”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改革。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制度保障,就医用药费用明显下降,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疾病预防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新变化,初步享受了医改的实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同时,医改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逐步深入,改革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紧迫性进一步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今年我省已经确定了的医改目标,即要在保基本上实现突破,尽最大努力扫清扩面死角,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在强基层上实现突破,认真抓好以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在抓试点上实现突破,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效。在建机制上实现突破,通过外部配套机制和内部衔接机制的同步运行,实现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更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实践,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把这项惠及全省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办好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关键词 扩面

  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新农参合率达到98.8%。医疗救助面进一步延伸,15.72亿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

  迈向“全民医保”

  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让龙江百姓喜上眉梢。

  哈尔滨市的刘孝先,退休后一直担忧自己的医疗费用问题。因为他退休前所在的破产困难企业无力参保,加上家庭困难,一直未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现在老刘说起这事眉头舒展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他现在被纳入医保范围,患病住院就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4月8日,刘孝先患病被确诊为肺癌,经过近两个月的积极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达到44589.08元,由于其在医保范围内,医保统筹基金为其支付了3.1万元的医疗费用,不仅使他患病得到了及时救治,而且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他的个人负担。

  据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十万余名国有关闭破产及各类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到市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使他们达到了病有所医。

  在2008年基本解决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和省政府分别又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去年底前已将80%的补助资金,即302961万元和28507万元资金全部划拨到各地,已将全省56.49万余名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中央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今年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他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下发了相关政策文件,6月底前,将140余万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老工伤”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森工、煤炭、军工等高危行业多,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老工伤人员数量大,待遇低,甚至待遇得不到支付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我省工伤保险待遇未得到落实的老工伤人员为12.9万人。另外,我省企业参保前应纳入而未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的老工伤人员有6.16万人。据省人保厅工伤保险处处长刘伟介绍,我省工伤保险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并将在12月底前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前“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据省人保厅医疗保险处处长陈泽民介绍,目前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情况进展顺利。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其中,居民参保达697万人,职工参保达854万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根据扩面实际,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无障碍参保政策,为广大从业人员和百姓参保打开了方便之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百姓的参保积极性。

  随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原有的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减轻个人负担比例。目前全省职工参保患者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22%左右,居民个人自负48.3%。2009年统筹积极支付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3.1%和5.1%。另外,积极探索异地就医结算的有效方式,并在开展居民门诊统筹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保障困难群体“病有所医”

  近年来,我省在探索、改革、推进和创新中逐步完善医疗救助体系,使医疗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群众“病有所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0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5.72亿元,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资助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到98%以上。

  医疗救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大。全省普遍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作为医疗救助重点人群,部分地区还逐步扩大了医疗救助覆盖面,将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困难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权益。

  多层次医疗救助格局基本建立。为从多渠道、多角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全省医疗救助工作从最初的大病救助,逐步延伸扩展形成了以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住院救助为主体,以门诊救助、医疗优惠为辅助,以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等为补充的医疗救助体系。以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资助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众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进行二次住院救助,使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双重保障。

  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多次修改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几次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目前,全省已8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线,5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病种,普遍提高了住院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全省平均救助比例已提高了10%,平均封顶线已提高了1000元,住院救助封顶线最高已达到2万元。

  医疗救助程序更为简便。医疗救助程序在原有社区(村)、街道(乡镇)、县级民政部门三级审核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推进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医疗终结出院时只需支付自付部门,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部分由定点医院垫付。目前,全省有5个市(地)本级和17县(市)实行了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部分市县探索实行了医前和医中救助,使困难群众参够住得起院、看得上病。

  医疗救助资金逐年大幅度攀升。争取国家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7150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33812万元,省级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404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27457万元,资金增幅较大。

  关键词 试点

  大庆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大庆油田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鸡西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七台河市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工作,趟出了路子,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市民就医有保障

  鸡西市的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鸡西的一些社区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让居住于此的居民享受在社区看病,既治病又便宜的就医保障政策。

  为确保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效落实,鸡西市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把9类21项公共卫生服务细化为115个服务点,使每一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具体内容、有操作标准、有质量要求、有购买价格,便于医疗机构实际操作和管理部门业务考核。

  每年两次组织专家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达标单位兑现政府购买资金,对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不达标单位待整改到位后再兑现政府购买资金,对于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取消政府购买资格。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率达到84.5%,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71.2%。去年,市政府对10所工作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了奖励,发放奖金30万元。对4所工作不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限期整改,缓发、减发政府购买资金的处罚。


 

  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利用率

  公立医院改革实现突破

  七台河市为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2010年,制定《七台河市区域卫生规划》和《七台河市公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公立与非公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互协作的医疗服务格局。重点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七煤总医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科学确定发展方向,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加大对市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妇婴保健治疗中心;市中医院重点以中医骨伤、肛肠、康复为主,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中心。县人民医院增设老年病、慢性病等治疗项目,提高传染病防治,急诊急救能力,打造基层医疗服务中心。

  为调整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异地新建2.1万平方米市妇幼保健院,填补茄子河区没有市级医疗机构的空白;异地新建2万平方米市中医院,解决因沉陷区、棚户区改造新建小区15万动迁居民就医问题;异地新建120急救中心4000平方米,解决市急救中心用房不足、功能不全、流程不合理的问题;扩建市人民医院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增加床位300张,解决功能不全,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扩建七煤总医院业务用房2.4万平方米,增加床位300张,缓解群众住院难的问题。

  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3个区级医院,8个矿医院全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0年全市将完成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关键词 建设

  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重点启动实施了45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

  基层医疗建设提档增速带来就医新气象

  家住哈尔滨市的72岁老人刘宝桃患心血管疾病已经多年,除了受本身疾病的困扰外,看病难、看病贵更是成了她的“心病”。老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平时坐车去医院要半个多小时,到了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又要排队等上半天,每次都要花上好几百元。”

  去年底,一座崭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老人的居住处附近投入使用,这让她的“心病”终于解开了。

  “现在好了,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拿药、输液都很方便,而且药价要比医院便宜不少。”刘宝桃老人高兴地说。


 

  硬件建设增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可有效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医疗保障服务,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就医负担。”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新医改启动以来,我省提出打造十五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按照一个街道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每万名居民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目前,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已全面完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九成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只是我省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硬件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我省同时积极地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改造。

  在齐齐哈尔市友谊乡前进村新建的村卫生所里,记者看到,诊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注射室一应俱全。卫生所的陈良医生告诉记者,近两年,政府加大投入建乡镇卫生院,眼下已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急危重病及时转诊”的目标。

  据介绍,目前我省已全部完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础建设项目的论证与审批,建设的其它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去年投入5.36亿元新建成的64所县医院全部达到了外观形象装饰、服务形式、医务人员标识、护理模式、收费标准等“十统一”。

  为加快全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使医疗硬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优化,今年,我省在去年的基础上,将再度支持32个县级医疗机构、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80个村卫生所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

  软件建设提档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既有群众就医的心理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层医院服务水平不高。”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以大带小,以上带下,将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提高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含金量”,我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软件建设,努力使基本医疗服务档次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强化。

  据了解,我省在初步起草拟定全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并完成了全省35所三级医院与90个县级医疗机构的长期对口协作对接。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拜师学艺、脱产进修等多种方式,已在岗培训县、乡、村卫生人员4千余人次,实施、推进旨在培养选树县区级、乡镇(社区)级、村级三个层次、涵盖医疗卫生、卫生管理、公共卫生、中医中药四个方面的龙江基层“名医”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前,我省已选树县区级“名医”138名、乡镇(社区)级“名医”51名、村级“名医”28名;按照国家全科医生培养要求,已完成社区全科医生培养2515人、护士2704人。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软件的建设,我省基层卫生人员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全省基层医生本科学历占全省医务人员比例提高了3.2%;专科占有比例提高了4.9%;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及执业护士、护师占全省比例提高了4.1%;基层门诊量、住院率同比分别上升了3.1%和2.5%。

  关键词 普查

  财政部门开展的医改资金需求测算、省直医疗机构财务状况摸底,卫生部门组织的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与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基数调查等,普查面广、工作量大,既摸清了底数,又找出了薄弱环节。

  公共卫生服务进入“均等化”时代

  今年5月份的一天,林口县的花甲老人韩桂芬一大早便来到距自家不到100米处的县医院体检。血常规、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做了个遍,老人没花一分钱。

  “咱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可以享受免费的卫生服务了,以往城里人才有的健康档案如今我们也有了,有病早知道,没病早预防!党的政策好哇,我们的心窝子暖呦!”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医改实施一年来,无数像韩桂芬一样的农民正在享受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暖阳”的普照。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可以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晚得病。”

  新医改启动以来,我省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城市、农村居民进行地毯式普查,并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实施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全省城乡居民除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还免费享受妇女、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弱势人群保健服务。

  据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内容。这九项服务均由各乡镇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群众不花一分钱,由此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

  通过全面普查,认真实施,我省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措施已逐项落实。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5.4%的城市居民和85%的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全省55.7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得到免费的乙肝疫苗补种;34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医改成果

  2009年4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以“五项改革”为重点的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的是广大群众切实在医改中得到了实惠。

  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

  2009年当年新增参保人员507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17%。不完全统计,当年全省参保城镇居民累计69万人次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待遇。

  就医用药费用切实下降

  目前全省参保患者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25%左右。在全省3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施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价格与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下降33%,百姓的就医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

  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达到2233万人,比2008年增加 380万人。

  疾病预防水平明显提高

  2009年全省总计有近500万重点人群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