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欲捐旧衣物献爱心 跑遍哈尔滨全城竟无处接收
2010-08-01 07:11:3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慕海燕 周雪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日讯 市民张女士准备举家迁往国外,整理好家人的旧衣物准备捐出,可跑了全市十几家慈善超市,却没有一家愿意接收,理由多是没人愿意接受,超市无法保存。在加拿大生活过的张女士心存困惑:自己的这些衣物干净实用,大多七八成新,在加拿大的二手店里都能挂起出售,为什么在哈尔滨却免费都送不出去,成了没人要的“破烂儿”? 

  赵女士将家里的旧衣物细细地洗净、叠好,孩子衣服上的果汁痕迹也用专门的洗涤剂细心地处理一遍,赵女士日前整理出自家用不上的两大包旧衣服,准备捐给需要它们的人。

  赵女士打听到每个街道办事处都有一个慈善超市接受市民捐赠,于是她将这些衣服送到了辖区内的“慈善超市”。“我受到了热情接待,可是也被婉言谢绝。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现在他们不收旧的衣服,要全新的,最起码也得九成新。”赵女士说。几天之后,赵女士途经南岗区的另一个慈善超市时询问,得到的答复也是:不收旧衣物。

  赵女士给报社打来电话,向记者询问自己的这些衣物可以捐到什么地方。她说:“我的这些衣物最旧的也有六成新,洗净烫平也挺实用,没有任何破损,我感觉应该有人需要,可为什么就没人接收呢?”据了解,从2003年起,哈尔滨市在各街道办事处兴办慈善超市,接受各界的捐助,救助城市低保人群。截至2009年年底,哈尔滨市的慈善超市已达125家,几乎遍布全市各个社区。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救助城市低保人群———这是建立慈善超市的初衷。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慈善超市普遍存在着供需错位、后援不足、无力周转等“造血功能”低下的问题,原本希冀实现的日常救助功能已演变成救济物资“中转站”、“仓库”等。

  记者调查:慈善超市概不收旧

  据了解,哈尔滨市的“慈善超市”从2003年开始陆续建立,最初叫过爱心超市、亲民超市,后来统一命名为慈善超市。目前哈尔滨市共有慈善超市125个,大都设在社区里,主要对辖区内的城市低保人群进行救助,捐赠物资来源于政府补贴及辖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只要市民有闲置的衣物、生活日用品及安全的食品都可向慈善超市捐赠。目前没有就业、生活略高于低保人群的低保“边缘户”也被划入慈善超市的救助范围。

  既然是对贫困人员开展救助,应该对物资有所需求,干净实用的旧衣物真的无人问津么?针对赵女士的疑惑,日前记者对哈尔滨市部分慈善超市进行了走访调查。

  哈平路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

  哈平路街道办事处的慈善超市设在位于哈平路的文体社区内。27日上午,记者以附近居民的身份来到社区,称自己有两包旧的衣服不用了,想捐给慈善超市。工作人员听说是“旧衣服”后,面露难色,这位工作人员电话咨询了外出开会的主管科长后,对记者说:“现在旧的衣服不好往下发放,低保户也不愿意要旧的东西。现在的人都‘矫情’,真是不好意思,对您的爱心我们表示感谢。”当记者提出要看看慈善超市时,工作人员指着一扇上锁的门说:“就是这里,但是现在不能看,钥匙在领导那儿,领导不在。”


   保健路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

  在位于保健路与征仪路交口处的保健社区服务中心内,记者与专门负责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对方当即表示:现在衣物必须是全新或是九成新的,旧的超市现在不要。记者随后又询问了一下食品的收赠情况,工作人员答复,米、面、油等食品必须要有完好包装没有拆封,拆了封的超市也不收。正在此期间,社区的另一位工作人员(看样子是位领导)闻声走过来表示,旧衣服也可以收,但不能放在慈善超市里,只能放在街道办事处屋内的空地上,他们通知社区的工作人员前来领取,或者直接送到下面的社区里,由社区直接分发给需要的低保户。

  王兆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

  王兆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位于王兆二道街,记者的旧衣服和半袋米的捐赠也被这家慈善超市婉言谢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旧衣服消毒的能力,所以担心收来的旧衣服会引发一些皮肤病或传染病。本来救助低保户、困难户是好事,如果再出现这类问题就得不偿失了。至于米面这类入口的食品,更要严格一些,散装的食品慈善超市不收,也没有能力妥善保管。

  记者看到,王兆街道办的慈善超市里整齐地存放着各种捐赠的物品,货架上有牙膏、毛巾等各种日用品。还有棉衣、棉被、大米豆油等物品,工作人员称,这些物品都是新的,街道办事处会在过年、过节时,或是在辖区内的困难户有特殊需求时,比如生病了、有孩子升学了、家里突发变故等情况分发给他们。

  东莱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

  东莱街道办的慈善超市是我首家慈善超市,记者的旧衣物在这里依旧没有逃脱被拒收的命运。负责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同样建议记者把旧衣物直接送到社区里去,慈善超市不便存放旧衣物。同时强调,旧衣物一定要九成新,否则衣服就别送过来了,贫困户不要,尤其是小孩的衣服和玩具,一定要新的,旧的没人要。如果有吃不了的食品也可以拿过来,最好是没有开封的,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随后,记者电话咨询了几家慈善超市,大多数慈善超市都拒收旧衣物。南岗区七政街道办事处称,该街道办事处慈善超市面积太小,没办法再接受捐赠,所以个人捐赠物品无论新旧,一概不要。和兴街道办事处明确表示,不要旧的,只要新的。大成街道办事处要求旧衣服必须在八成新以上,太旧的不收,因为老百姓不要。

  当记者问到如何界定衣物的新旧程度,该工作人员也很难说清。建国街道办事处称,因为仓库以被货物堆满,所以不要旧衣服,而且上面有规定,慈善超市不允许接收旧衣物。记者解释说,有些衣服只穿过两次,挺新的。该工作人员称,如果想捐的话,可以过两个月再来问问。只有道里区尚志街道办事处和共乐街道办事处愿意接收旧衣物。只要市民有闲置的衣物、生活日用品及安全的食品,都可向慈善超市捐赠,这本是慈善超市设立之时的规定,但由于旧衣物积压、无人受捐等原因,曾经承载着不少贫困家庭殷殷希望的慈善超市,沦落成为“收容”居民旧物的仓库,旧物的保存、消毒、处理成为超市的难题,慈善超市陷入了接受与拒绝捐赠爱心的尴尬境地。

  据燎原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与旧衣物相比,慈善超市更愿意接收新衣物,即使新衣物样子过时、尺码不合适,很多贫困户也十分乐意接收。其实,市民捐赠的每一件旧衣物都代表他们火热的爱心,虽然一些衣物过时,但是都被捐赠者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板板整整,甚至一些衣服都用塑料包装袋包好送来。尽管如此,这些爱心衣服却没有被贫困户瞧上眼儿,当新衣服发完了,他们才会在旧衣服中挑挑拣拣,而处理贫困户挑剩下的旧衣物,让慈善超市费尽了心思。由于超市的面积有限,衣物、食品及生活用品都摆放在一间屋子里,旧衣物保存时间过长会滋生细菌,细菌会使其他食品发生霉变,而超市没有多余的资金为这些旧物消毒,只能采取通风的方式。如果扔掉旧衣物,就等于扔掉捐赠者的一片爱心,留也不是、扔也不是,最后只能在为灾区捐衣服时一起捐往灾区。所以,对于市民前来捐赠旧衣物时,工作人员都会非常为难。

  一位捐赠旧衣物的居民说:“本来以为为贫困户捐衣物就是做好事,所以把家中闲置的衣服都拿了出来,清洗干净、烫熨平整,可是无意间得知自己的衣物被贫困户嫌弃,一连几个月都堆放在慈善超市,反倒成了超市的麻烦,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献爱心的热血一下子就冷却了。”

  而受捐居民王先生却认为,他们虽然穷,但是也有追求美的权利,有些旧衣物已过时,穿出去岂不是被人家笑话,买不起贵的可以穿一些便宜的,没必要捡人家的破烂儿。

  以前,对捐赠的旧衣物,贫困户不会这么挑剔,只要合身就好。可是,随着企业事业单位和市民捐赠的新衣物增多,旧衣物越来越没有市场,正所谓“有新的不穿,干吗穿旧的?”

  “心脏”是大多数贫户困拒绝旧衣物的另一个原因。如果是熟人捐赠,贫困户还有可能接受,否则,无论衣物的款式多么新颖、做工多么精良,他们都会说“不”,因为他们担心捐赠者是否有皮肤病、传染病,衣物是否会携带病菌而使自己染上疾病。


   运行现状“超市”变成“中转仓库”

  “后援不足、供需错位”是哈尔滨市慈善超市面临的困境,慈善超市除了形式上拥有如同普通超市一样的货架外,在管理和运行模式上就几乎与“超市”没什么相通之处。

  近日,记者走访调查了哈尔滨市道里、南岗、香坊、道外区近二十家街道办事处的慈善超市,与其说它们是慈善超市,不如说这里就是救济物资的中转站,根本没有发挥日常救济的功能。市民群众、企业事业单位捐助什么,这里就发放什么,或者是集中捐助集中发放,或者是分期捐助集中发放,总之“捐什么有什么,有什么发什么”是目前哈尔滨市众多慈善超市的普遍状况。据了解,普通市民个人捐助最多的就是旧衣服,困难群众需求最大的却是米面油和日用品,这必然就出现了“供需错位”的现状,而且目前的慈善超市都没有对旧物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方法,最多也就是做到将衣物挂到货架上,这难免让受捐人心存疑虑,不敢接收,导致旧衣服在慈善超市长期积压。

  一件衣服可以穿几年,可是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米面油,低保户急需的也是日常百姓家需求的,所以这些急需物资一般都是驻街的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与慈善超市结成帮扶对子的单位根据需求捐助的,所以现在慈善超市普遍出现了市民捐助断档的现象,基本上是依靠政府部门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的捐助在维持。

  模式探索运行模式与实际状况脱轨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少数的慈善超市也在尝试着市场化运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道里康安街道办事处的慈善超市的运营已经初见“市场化”的影子。2006年康安街道办事处的慈善超市在政府拨款、爱心人士捐助、驻街企业帮忙、办事处工作人员捐款下筹建起来。超市只在周一至周五早八晚五的工作时间内营业。超市内出售的商品都标有两个价格,一个是“低保价”,一个是“爱心价”。比如一瓶酱油,进价是1.5元,那么低保价就是1.5元,低保户持低保卡就可以享受这个低价,另一个“爱心价”是针对普通市民的价格,与普通的仓买价格基本一致。“我们就是用‘爱心价’获得的利润,再加上得到的捐助来维持慈善超市的运行。”康安街道办社会事务处主任李淑玲说:“不过我们也是惨淡经营,时常断货。”

  据市民政局救济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规定,慈善超市有三种运行模式,分别是经营型、救助型和街企联办型,然而目前,无论哪种运行模式都不能增强慈善超市的造血功能。

  由于慈善超市主要面向辖区内的低保户,所以经营商品只有粮油、调料、学生用的基本文具、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由于货品比较单一,普通市民光顾的也不多,所以周转起来比较困难,常因为资金短缺而断货。康安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李淑玲也表示,在接受捐助时旧的衣服一般也都拒收,因为实在是没有销路,低保户用不上,普通市民不买,积压在慈善超市里反成了负担。


 

  业内谏言管理模式与慈善意识同更新

  面对慈善超市难以为继的现状,黑龙江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张智认为,全省慈善超市都存在只出血、不造血的难题,设立慈善超市的出发点是将超市的盈利用于补贴贫困户,而由于缺乏管理、资金不足、公民慈善意识薄弱等问题,使大部分慈善超市成为“救济”站,失去经营功效,补仓全靠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然而个人捐赠闲置的生活必需品的这种行为还处于慈善行为的初级阶段,结果造成“捐之无用,用之不捐”的情况发生,使旧物大量堆积,将慈善超市推向尴尬境地。

  就慈善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民间救助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真情流露的一种方式,施行慈善就是对一种价值准则、道德标准的认同和实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要一提及“慈善”就理解为捐出个人的闲置物品,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按需捐助”,让慈善行为渐渐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全民的慈善意识都更新和提高了,那么慈善超市也不会存在后援不足、供需错位现状了。改善目前慈善超市的尴尬境地,应该从改变超市管理模式和更新市民慈善意识同时入手,双管齐下才会有收效。

   他山之石:

  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探索着慈善超市的运行模式,虽然惨淡经营是全国慈善超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社区的慈善超市就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在左有“家乐福”、右有24小时便利店的商圈中,谋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据了解,在长寿社区的慈善超市里接受捐助无所不要,大到衣柜、婴儿床、家电,小到文具、毛巾。慈善超市还在30个居民区和10个商务楼宇建立了经常性社会捐赠接受点,还有一些爱心企业的长期捐赠,比如服装厂送来的余单衣服,皮鞋厂捐助的断码皮鞋,超市里捐助的外包装受损的日用品……获捐的物品都由超市工作人员认真清点搬到货架上义卖,收入再用于购买粮油等生活用品,免费发放给困难家庭。

  在大连也有类似于长寿社区这样的慈善超市,甚至连半瓶的洗面奶、用旧的文具盒全都接受。他们的宗旨就是:只要不是过期变质的物品,超市都接纳。同时他们还广泛地进行低碳和爱心宣传,让社区居民都知道慈善超市,了解慈善超市,在这里花出的每一分钱都会用于慈善事业,同时也盘活了居民的闲置用品,让大家的生活更低碳环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