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沉甸甸的菜篮子:市场倒三手,菜价翻五番
2010-08-04 10:37:20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苏守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8月4日讯 菜篮子、米袋子、暖屋子始终是咱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命脉,一年四季为之提心吊胆。冬日鲜菜生南国,价格高点儿合情。夏日鲜菜出地方,价格便宜也占理儿。可今年春夏地产蔬菜大量上市季节,鲜菜的价格却居高不下,有个别品种价格高的有点儿离谱。8月2日,在街头菜亭摊床,一市斤生菜卖到6元钱,一市斤油菜卖到2.3元钱。夏菜价高出冬菜价,别说老百姓听这价儿刺耳,就连卖菜的商贩也惊讶地吐出了舌头。

  粮价菜价居高不下,食品支出比例加大,若是恩格尔老爷子在天有灵,也会怨“幸福生活开倒车”。100多年前,这个叫恩格尔的德国统计学家便推出了一个国民越贫穷,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越大,越富裕这个比例越下降的恩格尔系数理论。用老百姓的话说,家庭越穷,用于花钱买吃的开销比例越大。

  为了号出这夏菜价高出冬菜价的脉象,记者钻大棚、逛市场、访农户、问市民,初步摸清了这菜价居高不下的“病根儿”。

  剃头的挑子还有一头儿热,可这市场菜价却让菜园子、菜篮子两头凉,都说热病难治,可这凉病也不能不医。

  菜园子窝了一口气

  68岁的张春林老汉在大民村种了一辈子菜,今年他和孩子们又种了十亩菜园,可到如今的收入却不如去年同期的一半。张老汉瞅着大棚里的绿油油的鲜菜,眉头一皱:今年是白干了。

  张老汉白干了一年,语气中还没有赔钱的话音儿。可与他仅一道之隔的姚传波却打不起精神来。32岁的姚传波有一身子的力气,再加上媳妇的帮衬,今年本想大干一场。可如今看着堆满院子的苦瓜,两口子也“一脸苦瓜相”。姚传波自有三亩承包田,今年又外包了六亩菜田。九亩菜田一共投入了五万元,其中有三万元是靠借贷投入。小俩口儿从去年年底便在温室生火育苗儿。如今,虽然硕果累累,可也没出几个钱儿。还有几天就立秋了,姚传波却有两万元的本钱没回来。

  大民村村民刘兴玉在大棚里给记者掰起了手指头:我今年种了三亩洋柿子,一共投入了八千多元。其中塑料三千元,薄膜一千五,粪肥两千四,种子一百六,农药三百,再加上灌溉水电……可如今卖洋柿子还不到一万块,来五去五,弄个平杵。7月27日,星光村村民高景坤一早便将八百多斤西红柿拉到大民菜市场。家里的农活儿很多,高景坤在这儿耽搁不起,咬咬牙两毛钱一斤便往出开,可到了中午时分,也没卖掉一筐。无奈,她又将西红柿每斤压下五分钱。高景坤也种了三亩西红柿,投入了一万四千元,如今柿子地都快罢园了,可她的本钱还没收回来。

  农民算起经济账似乎有点儿傻。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一春一夏的劳动力成本往里打。

  菜篮子憋了一口气

  家住龙沙小区的韩大妈退休后赋闲在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逛菜市场,可今年的菜价却让她摸不着头脑,本来夏季的菜价低过一元钱一大把,但市场却恰恰相反。韩大妈掏出20元钱,只买了两方便袋的鲜菜。韩大妈一边拎着鲜菜一边嘟囔:这菜价也忒贵了。一斤香菜七块钱,比冬天还贵。像韩大妈这样满肚怨气的老太太又何止一人两人。7月28日,在市场菜亭摊床叫卖的菜价是多少呢?记者在斜阳街菜市场打探了一番。豆角两元(市斤同下)、土豆一块五、青椒一块、茄子七角、黄瓜一元、柿子一元。那么这天大民蔬菜批发市场与新化早市同样的菜价又是多少呢?

  市场倒三手菜价翻五番

  天刚放亮儿,记者便赶到大民蔬菜批发市场。上百台“小四轮儿”拉着五颜六色的鲜菜挤满了整个市场。记者逐一打探菜价,结果是豆角一块一、土豆七角、青椒四角、茄子一角五、黄瓜三角、西红柿两角。

从菜园子到菜盘子。菜亭商贩又将早市的大柿子倒了一手,摆在自家床前。此时的菜价已翻了五番。

  天又亮了一些,前来拉菜的商贩也穿梭于“小四轮儿”中间,看货、砍价、过秤、装车……天大亮了,这些二手商贩将菜或塞进“面包”,或码上敞车,急匆匆奔向各个早市。

  早市开张了,菜价也开涨了。记者在早市上一一问价,结果是豆角一元五、土豆一元一、青椒和茄子一元五二斤、黄瓜八角、柿子一块钱三斤。

  早起的市民三三两两地涌进了市场。当他们走出市场时,菜篮子里都装满鲜菜。在这嘈杂的人群中,也不时地出现几个“倒骑驴”(人力三轮车)。市民的菜篮子满了,“倒骑驴”的车也装满了。市民将菜篮子拎回家里,“倒骑驴”也将鲜菜搬进了路边的鲜菜亭里。于是,便出现了一块钱一斤柿子的行情。

  一斤西红柿从大民市场的两角钱,到路边菜亭的一元钱,区区几公里,时隔几小时,市场倒三手,菜价翻五番。

  “气血两亏”的市场如何根治

  管好菜园子,装满菜篮子,这句话不知吵吵了多少年。然而,这几年市场那双“无形的手”不但没有管好菜园子,也没编好菜篮子,倒是撅起了秤杆子。

  农民也不傻,他们也知道这西红柿的价格能翻五番。然而,这大把的票子对于农民“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大民村,记者问农民周宪利:你们为何不能进市场?来个产销见面,市民农民都有利。周宪利头摇得像拨楞鼓:我们进城?别闹了!破“四轮子”没手续,扣不起,罚不起。市场都包给了个人,不交费用不容你。以前有自产证可以免除一切费用,如今这市场都包给了个人,政府的啥政策到那也不管用,你敢理论,那些带金链子的,胸前纹龙刺凤的管事儿的就敢揍你……

  承包、承包,农村改革承包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可到城里的承包有时却让市民吃尽了苦头。个别行业、市场一旦包到个人手中便走了样儿,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欺行霸市。温柔一点儿的便是慢慢提价。记者这么多年参加许多听证会,结果都是“听涨会”,没有一次“听降会”。市场经济就是商品(包括服务)按市场规律有涨有落,可我们却总是与降价无缘。承包者有“肉”就埋在“饭”里偷着吃,剩汤剩水便泼向政府,要政策、要听证、要涨价……承包的是经济利益,逃避的是社会责任!

  菜园子窝气,菜篮子憋气,这气怎么能放得出去?省城近日的一则新闻令人欣喜:“这可是个好东西,下次卖秋菜还用的上。”肇东胜利村到哈尔滨贩卖自产西瓜的张新手握执法人员发放的服务卡激动不已。这是哈尔滨市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夏季瓜果蔬菜大量上市和农民进城经营的实际情况,引导占道瓜农、菜农就近进入早夜市经营的举措。第一次来哈经营,张新将农用车停在繁华的上游街卖起了自产西瓜。看到执法人员前来管理,张新心里没了底,认为不扣车就得罚款。没想到执法人员不但没有进行处罚,而且还向张新发放了服务卡,帮助张新联系经营地点,这让他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按照引导牌和服务卡的提示,张新在市场管理人员引导下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经营,市场免收了相关费用。记者26日从哈市道里区行政执法局获悉,惠农服务引导卡标明了哈市道里区市场摊区的经营地址、开闭市时间、联系电话、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截止到27日,道里区行政执法局已发放惠农服务引导卡100余份,有100余位瓜农、菜农入市经营,并得到减免费用优惠。(黑龙江新闻网讯)

  骑白马的不是唐僧,卖蔬菜的不是农民。怎么让种菜的变成卖菜的,取消中间环节,降低商品价格,哈尔滨只是开了个头。若是再往前走几步,还会柳暗花明。譬如在居民小区设立农民小市场,在早晚市场开辟农民摊床……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