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紧张生产。
东北网8月9日讯 “企业最难的时候,如果不是有‘信贷融资’的帮持,企业今天会是什么样就不好说了。”从一家小香油厂发展成我省规模最大的绿色调味品基地,固定资产由最初的8万元增长到4400万元,齐齐哈尔瑞盛食品制造有限公司经过短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每谈到企业发展历程,公司董事长阎仲黎都必提“信贷融资”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据阎仲黎介绍,作为一家从事大豆、花生、玉米等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食品企业,“瑞盛”于2004年投入近亿元购置土地、建设新厂房并购买了大批生产设备。随着公司的壮大,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多年来一直靠赚钱再投入的“滚雪球”方式已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公司将土地和房产抵押给了银行,但抵押所得款项并不能满足其融资需要。公司仍需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否则公司将面临减产、甚至停产的威胁,而一旦生产遭遇危机,还将面临着还贷难,房产、土地被银行收走的危险……
“没有抵押物,谁还能给我们贷款?”就在老阎为贷款愁得夜不成眠时,省工信委将他的项目推介给了黑龙江辰能担保有限公司。在省工信委的指导下,他将企业的股权质押给“辰能担保公司”实现反担保,从2009年开始,企业分别获得了500万和800万的担保贷款。
有了资金支持,生产又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食品已远销俄罗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三十余个国家,并从瑞士购进了两套大豆组织蛋白生产线,将于近日投入生产。
●银行无“抵押物”不贷
●我省年资金缺口600亿元
“瑞盛”面临的融资问题在我省中小企业中很普遍,然而在省内,像“瑞盛”一样既得到银行认可又得到担保机构信任的中小企业并不多见。
据省工信委的一份报告显示,我省中小企业年需求资金总量在1000亿元以上,而资金缺口达600亿元以上。目前,省内80%以上的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严重不足,50%以上企业新上项目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影响投产达产。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解决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中小企业融资几家欢喜几家愁
哈尔滨启莱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是一家利用废旧报纸等原材料代替木材生产环保铅笔的企业,其生产的环保铅笔已获得国家专利。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却出现了资金吃紧,虽然三次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获得了共计35万元的贷款,但这对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科研经费、购买原材料、扩大生产规模等一系列资金都是急需的。”提起贷款,公司负责人张明波一脸无奈:“企业刚刚起步,没什么资产可以抵押,根本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只能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当问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时,张明波皱了一下眉头说,“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张明波的一句话说出了省内大多中小企业的无奈,眼下,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企业现金流断了,借光了亲戚的钱就向其他企业借,那段日子实在是太难了!”哈尔滨宏力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机床生产企业,然而在一年前,这家企业险些倒闭。2007年,公司在哈市平房工业区建厂,可没过多久,这家以出口车床为主的企业就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回忆那段黑色的日子,公司总经理冯良弼无限感慨:“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回流困难,企业生产停滞。我们有自己的土地和厂房,但因土地证和房产证没拿到手,银行不给我们贷款。”一次偶然的机会,冯良弼通过一家担保公司以无抵押贷款担保方式从银行获贷200万元,企业度过了难关。“想到那段没有钱的日子,现在仍感到后怕。如果当初没能贷到款,企业可能就真的完了。像我这样的企业在省内不计其数,不知道他们遇到困难,是否也能迈过这个槛。”冯良弼认为,省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乡镇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渺茫
作为一家县级科技企业的老总,马德学在庆幸自己企业“起死回生”的同时,也为乡镇中小企业的融资捏了一把汗。2009年,黑龙江立达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产品出口量下滑,流动资金告急,再这么下去企业就得低价出让了。”老马对企业一年前的窘境记忆犹新,“找银行贷款,人家嫌风险太大,找小额贷款公司又利息太高。”在多方打探融资渠道时,老马幸运地参加了一次省内中小企业融资专项推进会,他的项目得到“辰能担保公司”认同,双方签订了融资担保协议,一次性获贷500万元,“这笔贷款彻底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马德学的企业已步入正轨,并将在近期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在我省像老马这样获得融资担保贷款的企业可谓是寥寥无几。
省工信委的调查报告指出,省内各商业银行之间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不均,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城市商业银行占78.7%,农村信用社占11.1%。部分银行在市(地)和县没有或少有设立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没有下放或权限较低,影响着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另外,乡镇中小企业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银行自然避而远之。
而省内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也多数集中在省内大城市,县级担保机构相对弱小,很多中小企业几年来都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担保公司方兴未艾
政府相关部门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当“求资若渴”的中小企业因被银行拒之门外而陷入困境时,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龙江大地蓬勃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业主融资难。
一边连着银行、一边连着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既可以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又能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截至2009年底,我省共有各类担保机构130多家,其中,政府财政出资政策性担保机构37家,社会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103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有47家,累计担保企业21487户,担保总额达241.8亿元。
“商业银行在经营上一直是把安全性视为第一原则。而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可抵押物,导致很多好项目因资金短缺要么胎死腹中、要么难以为继。融资前可以容忍企业的不规范,但要帮助他们改进不足,完善他们的信用环境。”黑龙江辰能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强认为,中小企业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担保机构应充分发挥在银行和企业间的服务作用,让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担保要‘下沉’,要将服务一直延伸到郊区、乡镇,让那里的客户同样得到金融服务。”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辰能担保”已累计完成73个担保项目,金额5.5亿元,其中担保贷款金额最大的2000万元,最小的200万元。
融资需先弥补自身不足
省工信委融资服务处副处长张振声指出,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融资,政府也在努力完善融资政策体系。而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财务不透明、管理水平低、信用环境等问题在我省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
省工信委调查指出,我省一些地区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也直接影响了当地企业信用水平,银行和一些政策性担保公司都避而远之。
某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说,我省很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财产抵押上,缺少土地证和房产证,使用权和产权得不到统一,导致公司降低甚至失去了担保能力。同时,“财务制度健全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银行或担保机构才会放心贷款。”省内一家担保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透露,“账面资金只有一百万,而企业实际资产却近千万。”为了逃税而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的企业大有人在,而财务信息的缺失使许多企业因此失去贷款的资格。
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完善,将是对融资难局面的重要突破。
专家:多条腿走路
记者从省工信委获悉,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我省将继续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推介及银企对接,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引导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开展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工作等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有关人士指出,融资性担保公司只能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银行只认“物”不认“项目”、只讲“安全”不重前景的问题短时期难以改变,而作为现代企业,不能单纯依靠信贷,还应通过上市、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还可以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多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