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13日,记者针对近日家长最为关心的“儿童性早熟”话题,采访了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主任于泓。据于主任介绍,性早熟多指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继而阴腋毛生长及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阴茎增大、阴腋毛生长、阴茎勃起、甚至排精现象。预防性早熟,专家建议家长只要让孩子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即可,无需过多进补,孩子出现性早熟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受铅污染 22个月女婴乳房发育
“医生,快看看我的孩子,她这么小,乳房怎么好像发育了?”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22个月大的文文,她的妈妈显得焦急无措。
经过查体和超声检查,医生诊断文文为性早熟,其右侧乳房已经发育。据青春期门诊主任于泓介绍,在小年龄组的性早熟患儿中,因器质性疾病导致性早熟的比率明显高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但是在对文文进行的病因检查中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家里为了多挣些钱,在去年开了一家修电瓶的小工厂,已经有一年了,大人基本每天都会带着孩子呆在工厂里……”经文文母亲介绍,医生对文文进行进一步检查后发现,文文出现性早熟症状是受到了铅污染。
服用成人药 7岁女孩来月经
小女孩惠惠今年7岁,两个月前患上外阴炎,治了两周也不见好转。几天前,她的阴部突然流血,母亲十分害怕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在查体过程中发现,孩子双侧乳房已经增大,相当于11岁左右水平,并且孩子的大、小阴唇及处女膜均已明显着色,而且出现了月经,这些症状表明惠惠出现了性早熟。医生询问病史后发现,此前惠惠的妈妈用治疗成人外阴炎的方法,用己烯雌酚溶于水中进行坐浴,为惠惠治疗了两周,导致孩子性早熟。
专家提醒,不仅某些食品和营养品可引发孩子性发育提前或早熟,在孩子患病时,如果盲目使用成人药品,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长期服用镇静药 8岁女孩乳房发育需戴胸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年仅8周岁的小玲乳房已经发育,不得不戴上胸罩。
据医生介绍,小玲性发育已经达到成人水平,通过询问病史记者了解到,孩子曾患病毒性脑炎,治疗期间孩子一直口服镇静药氯硝安定和卡马西平。
“身高130cm,体重25公斤,双乳及外阴发育都已接近成人水平,骨龄13岁,对应身高为156cm,小玲的身高已丢失26cm,并已出现月经初潮。”于泓主任表示,小玲是典型的因脑部疾患及长期服用镇静药而引起的中枢性性早熟患儿,如果小玲的性发育得不到控制,发育成熟后,她的身高很难达到150cm。
恶补营养品 8岁男孩长了小胡子
“我儿子今年才8岁,却长喉结了,唇边还长了一圈毛茸茸的小胡子。”在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带孩子来看病的刘先生无奈地说。经过医生查体,刘先生的儿子睾丸、阴茎增大,阴腋毛生长,而且已经出现排精现象,被诊断为性早熟。
记者经过询问孩子的饮食情况后得知,大约在半年前,刘先生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让孩子吃了一个月的乳清蛋白粉和儿童嚼锭。“盲目过度地补充营养,不但会导致孩子营养和发育失衡,还会促使孩子提前性发育、加速骨龄的闭合速度、缩短身高增长时间。”青春期门诊主任于泓提醒家长,给孩子补钙、补锌要慎重,如果检查结果为缺钙、缺锌,一定要在补钙、补锌的同时考虑到孩子性发育和生长发育的问题,钙制剂中的附加成分也可能会干扰性发育。
专家提醒:
反季节水果、补品
易致儿童性早熟
于泓表示,在多数病例中,化学物质对孩子性发育和生长发育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不达标的除草剂、农药、重金属等被统称为环境雌激素,它们所含成分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系统,严重时会引发性早熟。
“有些保健品、口服液可能添加了激素,成分不明的不要给孩子吃。”于泓提醒家长,豆制品、快餐食品、膨化食品、蜂蜜尽量不要给孩子吃。反季节水果也不宜给幼儿食用。像雪蛤、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里面的促性腺素含量较高,青春期的孩子常吃容易诱发性早熟。鸡鸭鹅等家禽的脖子也尽量不要给孩子吃,因为禽肉中的促熟剂的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另外,炸鸡、薯条和薯片等油炸类食品,在儿童体内会转变为多余的脂肪,造成肥胖而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
于泓表示,处在哺乳期的母亲服用避孕药,也有可能通过母乳传递激素,导致婴幼儿性早熟。幼儿每天看电视时间过长或者开灯睡觉,“光刺激”也会影响孩子的脑内腺体,使发育提前。
编辑旁白:
“早熟”的奶粉VS
“晚熟”的管理部门和家长
奶粉“早熟门”事件尚无定论,婴幼儿扎堆体检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撇开“早熟”的奶粉暂且不提,从上面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追寻孩子性早熟的原因,家长们好心办坏事是其中之一。为了孩子茁壮成长,家长们不惜血本,在错误的饮食观和健康观的引导下拔苗助长,当发现问题时,家长们终于开始“晚熟”起来。
说到“晚熟”就不得不提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我们不能只靠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更要靠检测、监管部门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消灭于无形。进口食品安全问题较少并非“天生”,是在于人家的管理部门和监管制度相对于奶粉更“早熟”——食品检测的标准多、体系完备、违法成本高。与此相对,事前检测不够,事后追责不力,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实在太“晚熟”了。
从“大头婴儿”到“结石宝宝”,再到“早熟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们?如果未雨绸缪可以算是“早熟”,那么恳请相关部门尽快“早熟”起来,从制度上纠偏,形成安全防护网,不要让祖国的花朵还未绽放先被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