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
黑龙江新闻网讯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么,代表城市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吗?对于这个问题,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最有发言权。昼伏夜出、屡治不绝的残土车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建筑工地尘土飞扬、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污染街道,他们感受最深。当我们吃着美味的冰淇淋,享受着凉爽,却没意识到随手扔在地上的包装纸,给环卫工人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负担。
哈尔滨市在进行“大手笔”建设的同时,城市的软环境、居民的素质又有多少提升呢?现在就让我们听听这些环卫工人的心声,看看在他们的眼中,哈尔滨市民到底是啥形象,我们的城市离现代文明都市还有多远?
“说实话,我们都被城建工程累怕了,今年哈尔滨市的城建工程很多,所有环卫工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城市的工程多,说明城市发展很快,我们累在身上,乐在心里。但是,疯狂残土车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我们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建的管理水平也能提高,管理得严一点,我们就能少跟着受点累。”环卫工李丽君的一番话道出了哈市大多数环卫工人的心声。
最让环卫工人头疼的10个地段
今年是哈市道路建设项目迄今为止最多的一年,史无前例的开工规模和密度,让冰城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哈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哈市的城市建设项目使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增加了两倍以上。
“以工作量计算,哈市有10个地段最让环卫工人头疼。”哈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这10个路段分别为:公路大桥至哈药路路段、先锋路哈同出城口、文昌街、进乡街和军民街交口处、哈西大街、前进路(河松街至康安路段)、南直路和长江路交口处、化工路香坊段、先锋路和南直路交口处、征仪路(大众新城对面)等。这些地段要么是残土车出城的必经之路,要么是当地有大型的城建和商品房开发工地。
残土车撒一夜土环卫工人要扫大半天
12日3点多,天刚放亮,环卫工人李丽君像往常一样来到清扫区域准备工作,看着地上绵延几百米长的残土、煤渣和砖头瓦块,她的头又开始疼起来。
李丽君负责的清扫区域是哈市道外区东棵街靠近哈市东出城口的路段,这里一天有上千辆残土车疾驰而过,每遇一个减速带,残土车就会一震,撒落许多残土。残土车一夜撒落的残土,李丽君等30多名环卫工人得扫上大半天。
“残土少的时候一天也得推出去四五车,多的时候满路都是土,满满一车残土非常重,我们3个人一起推都直踉跄。”李丽君说。
12日10时许,在李范五花园转盘内,环卫工人张文英正在清扫残土车撒下的残土。她负责的清扫区域正是哈市道路建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每天经过这里的残土车难以计数,一过车,路面马上就变成了黄色。车走了,我们就得清扫一遍”。
据张文英介绍,以前扫一天也就能扫出半车土,现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扫出来两车土。“这一车又要满了”,张文英指着垃圾车说。
每人揣仨口罩一天扫坏一把扫帚
“我们从早晨4点开始干活,一直干到下午5点,路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太阳暴晒,一天下来头晕沉沉的。大家都希望能下点雨凉快点,可是又犯愁雨后,每次大雨过后我们都得大干一场。”李丽君说,下完雨,残土车撒下的残土被雨水一浇,路上就和泥了。“最严重的一次,路上的泥巴厚达10多厘米,清扫车根本扫不了,全靠人铲”。道外区保洁二队的梁队长说,因为泥很黏,铲下一锹,得粘回半锹,非常不好铲。
据哈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哈市东出城口处路面上的残土、煤渣太多,一把扫帚扫不动,环卫工人就将两把扫帚绑到一起用。
“根本扫不动,简直就是用扫帚推土,推成一堆再铲到手推车里。”李丽君说,扫帚用得特别快,平均一天一人就得用坏一把。大家兜里都揣着仨口罩,一早晨下来,口罩就全黑了。“上班时,我们都戴着帽子、头巾、口罩,还穿了几层衣服,可到下班时,每个人的脸上还是一层黑泥,回家一碰水,胳膊、身上都直往下淌黑水,太埋汰了。”
市区内的工作同样不轻松。“扫帚一天就得换一把,我们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负责清扫李范五花园转盘及附近街路的张文英说。
“管得更严一点我们就能轻松不少”
负责清扫文昌街的卢瑞秀说:“我们现在最大的负担就是尘土,这些尘土有些是工地里刮出来的,可更多的是残土车撒落的,如果对残土车不加管理,路上的尘土会越来越多。”卢瑞秀手上提的撮子里看不到几张纸片,都是尘土。
“今年是哈市城建高峰期,我们基本上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不少人靠吃去痛片维持工作。”张文英说,加班加点是经常事,大家经常干得腰酸腿疼,睡一宿觉也歇不过来。
“要是政府对残土车管得更严一点,我们的工作就能轻松不少,路面上的垃圾没有多少,主要就是残土,不好扫,也不好清理。”李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