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5日讯 周五下午,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王郑涵没有去图书馆,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位于创业教育学院地下一层的办公室,在这里,有3位“员工”等着和他开会讨论技术研发。
大四学生王郑涵,戴眼镜、爱穿衬衫、满脸书卷气、语音标准、言辞谨慎而礼貌。近来他刚刚成立了一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而公司的办公地址就在创业教育学院地下一层的创业实践基地。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是国内首家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在这里与王郑涵的公司为邻的也都是“学生公司”。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被鼓励参与创业,经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导师的跟踪指导,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但有了自己的项目、专利,而且还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鼓励跨学科组团、雇校外人打工———学生公司有模有样
大一进校,学校的创业教育课就让王郑涵耳目一新。“不是要专心学习吗?怎么还鼓励参与创业?”他着实困惑了一阵。“随着老师课程的深入、系统,我也逐渐接受了大学生创业的理念,而且觉得自己应该在这方面锻炼锻炼。”大一没过完,老师就将他推荐进了自己的公司,领着他搞研发、谈业务、签合同,很快,他就成了公司的骨干。
大二,王郑涵有幸进入了某研发实验室,大量的研究实验让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升很快。一段时间以后,他开始筹划成立自己的科技开发公司。黑大创业教育中心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不但提供了办公场地而且还想办法帮他解决各种困难。公司成立不久,他们的某项传感技术应用就被哈尔滨市很多房地产商看好,卖出了20多万的价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我们公司现在有8个人,来自多种学科。我们学校一直鼓励要跨学科组织团队,这对公司的全面发展和我们之间的互补非常有益。而且,我们还雇了校外的财务人员专门帮我们处理财务问题。”
据了解,黑大创业教育学院自2002年成立,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8年获批教育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该校率先提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的理念,前瞻性地将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
8年来,9万多学生从中受益,其中,建立拥有930个课题题目的“黑龙江大学学生创新课题题库”, 5000余人次学生参加课题研究2000余项,形成成果2000余项;设立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并对实验室进行项目化管理,6000余人次参加近千项创业课题研究。
免费提供场地、20万元种子基金做后盾———创业项目良性“孵化”
要开公司就要有办公地点,还要有启动资金,这些恐怕是学生创业最先遇到了“坎儿”。王郑涵幸运得多,学校创业实践基地给他免费提供了办公室,资金上的缺口创业教育学院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
记者从黑大创业教育学院了解到: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建设于2004年,是全国首家专门扶持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占地4000余平方米。有一定水平创业项目的团队都可以申请加入园区,我们视情况或者免费提供场地或者收取每天每平方米5角至1元的租金。
同时,记者了解到,该院还投入了20万元的种子基金扶持学生们创业。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通过园区内各团队之间的评比,奖励优秀的团队。“其实,就是将他们交纳的费用以另一种形式返还给他们,我们不是营利机构,就是想培植良性的创业环境。”
计划书、专家评审、答辩———创业立项并不容易
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想要跃跃欲试的学生、团队越来越多,但想要真正立项并不容易。学校建立学生创新课题立项研究与成果评奖机制,逐步形成“课题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发布、签订协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成果评奖、成果展示”的学生创新课题管理机制。
目前,学校扶持1300余名学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组建130余支跨专业、跨年级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在学校2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下,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实战实训。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属性分为科技研发团队、信息技术团队和营销服务团队。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倡导但并不是必须。”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业的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系主任朱勇总结说:“创业的学生耐力要强,因为刚开始创业的资金、人员、市场压力都很大,最终只有1%-10%的公司能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