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8月27日讯 在昂昂溪区水师镇大巴虎村的一片沙棘林地里,一串串金黄色沙棘果坠满枝头,空气中飘满清香气息。今年,作为昂昂溪区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发重点之一的中华杂交沙棘又获丰收,目前这个村杂交中国大果沙棘种植面积达600亩。
据正在地里查看沙棘生产的原市园艺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马正潭老先生介绍,沙棘是一种野生灌木或小乔木,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及改良生态环境的功能,是防风固沙、绿化城乡的优良树种,同时沙棘又具有宝贵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保护和沙地防治工作,在沙化较重的泰来、龙江、富裕、甘南县的一些地区引种中国沙棘,用于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护耕地,并起到了良好效果。
马正潭介绍,在我市目前普遍种植的是中国沙棘,少数是俄罗斯大果沙棘,而中华杂交沙棘仅在昂昂溪区等少数地方种植。相对于前两个品种,中华杂交沙棘具有抗病力强、树冠高、成熟期延后等特点,更适合黑龙江地区种植,而且采摘期可以延后到第二年3月份,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是普通中国沙棘的100倍。同时,由于杂交中国大果沙棘优良的抗旱、耐热和耐贫瘠特点,防风固沙和城市绿化效果更好。
作为我市沙棘研究专家,马正潭长期从事沙棘培育研究与推广工作。1993年,马正潭等人率先从俄罗斯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12000株,经过研究利用中国沙棘的优良类型和俄罗斯大果沙棘之间的杂交优势,培育出中华杂交沙棘这一新品种。正是看中了中华杂交沙棘的优势和发展前景,2004年,李杰和几个朋友在水师营镇大巴虎村投资种植了600亩,种苗已远销到伊春等地,马正潭也把这里当成了实验基地。外销虽好,但沙棘果品的处理却成了难题。我市沙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还不强,沙棘果成熟后销售难,也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据了解,我国沙棘产品的开发利用早已开始,除生态作用外,其营养和药用功效更使沙棘产业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开发中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3000多家,年产值12亿元左右,产品涵盖了食品、保键品、药品、化妆品等8大类上百种,种植面积发展到1700万亩。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区一些沙化严重的地方把发展沙棘产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措施,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我市,绿色沙棘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大产业也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