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电话诈骗花样翻新 公安部门提醒:“馅饼”别吃 恐吓别怕
2010-09-08 08:57:1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案例 电话诈骗新伎俩

  近日,哈尔滨市民吴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被骗的亲身经历。

  几天前,一个酷似吴女士女儿的声音给她打电话,说自己遇到麻烦,然后电话中就是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该男子南方口音,声称绑架了吴女士的女儿,要吴女士将一万元钱汇到他指定账号上。恐慌中的吴女士手足无措,放下电话就去筹钱,幸好这期间朋友问明了她的情况,劝告她先核实一下,她这才想到给女儿打电话。可女儿的电话怎么都打不通,提示音说对方已关机。吴女士的丈夫闻讯火速赶到了孩子所在的学校,结果女儿在学校,并且手机是开机的,但父女俩面对面拨打电话,女儿电话依然“关机”。因为觉得没有损失,吴女士并未报案。

  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公安厅,其刑侦部门表示至今还未碰到过这样的案例。有专业技术人员分析,这起案件使用高科技手段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因为诈骗数额小,二是因为使用高科技手段难度太大,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手机购买时就存在问题,手机密码被他人盗用,因为知道密码就可以对手机进行呼叫转移操作,手机号码转移到空号上就显示空号,转移到关机的手机上就显示关机。

  揭秘 电话诈骗花样翻新

  ♢“电话欠费”涉案金额总值超千万

  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近期我省电信诈骗案件骤增,最多时一天达到十余起,尤其是以“电话欠费”为由的电信诈骗多发。全省有八个地市先后发生此类诈骗案件,截至8月10日,全省此类诈骗案件发生87起,比2009年33起上升1.64倍,涉案金额巨大,总值超千万,单起案件涉案金额最高达150万元。

  以“电话欠费”为由进行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多使用“任意号软件”,以电信部门名义群发信息,或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称受害人手机或电话欠费,其个人信息可能被冒用,或以“保护”受害人的银行账户存款免受损失为由,要求受害人把账户内存款全部转到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当受害人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令进行操作时,实际上把银行卡的钱全部转到犯罪嫌疑人的银行卡里。

  ♢“退税”装得挺像

  另一种比较多发的是以房屋、汽车退税为名进行诈骗。七台河市市民白先生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七台河车管所的,并说国家补贴车款的信息表已经到七台河车管所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得抓紧办理,否则明天办不了了。对方给了一个电话号码,让其到工商银行后就给这个号打电话,电话对方指令白先生怎么操作,最终白先生被骗走3000元钱。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多是以非法手段获取购车车主或购房房主的信息资料后,冒充国家税务局工作人员给受害人打电话,准确说出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车辆信息、房屋信息,让受害人信以为真,谎称可退还部分税款,指挥事主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转账实施诈骗。

  ♢其他招数

  其他一些较为多发的电信诈骗类型为:冒充熟人或朋友出事急需用钱诈骗、中奖诈骗、银行卡消费信息为名诈骗、骗取高价话费、网上和电话交友诈骗、ATM机虚假告示、网络购物诈骗、高薪急聘员工诈骗、提供低息贷款诈骗、以销售低价车辆等货物为名诈骗、假婚姻信息等十几种常见电信诈骗方式。

  提醒:“馅饼”别吃 恐吓别怕

  省公安厅刑侦部门发出警示:虽然电话诈骗方式繁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类,一是馅饼类、二是恐吓类。馅饼类是骗子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恐吓类是骗子利用人们恐惧心理。

  防范的首要一点就是不要轻信电话告知信息,特别是不要信电话里自称公、检、法机关电话告知你犯罪的信息,因为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绝不会用电话方式告知谁有任何犯罪,必须用法律文书告知。此外当接到来路不明的电话或手机短信时,要冷静面对,不要轻信,注意核实;平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特别是要提醒在家里的中老年同志,要保护好家庭以及个人的各类信息,中老年同志接到陌生电话或遇到不明白的事不要急于做决定,要及时和家人沟通;如果一旦不小心掉进了电信诈骗陷阱,要保存好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于开展侦查、尽快破案。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