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8日讯 黑龙江出版集团的前身省出版总社为正厅级事业单位,与省新闻出版局合署办公。2003年2月18日,省委常委办公会议决定,省出版总社与省新闻出版局正式分设,独立运营。经省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8年12月30日,省出版总社转企改制为黑龙江出版集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集团全体员工竞争上岗,紧抓机遇,激情创业,图书社会影响力、教材市场占有率、报刊发行总量迅速飙升,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完成了破茧化蝶的惊人转变。截至今年上半年,集团利润同比增长184.5%,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1初尝改革甜头
政策到位、推进迅速、改革彻底,黑龙江出版集团转企改制工作给业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出版社自建立以来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多年来又是局社合一体制。对于转企改制,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是:企业改制了,人员改制了,制度更新了,那么在职老职工曾经对单位的贡献以及相应的待遇,怎样来体现?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走访调研,研究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集团旗下的15家事业单位转为企业,591个事业编制集中核销,108家单位清产核资,445位离退休和提前退休人员按“老人老办法”继续享受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待遇,全体员工实现了社会保险接续,集团初步构建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体转企改制过程中,做到了积极稳妥,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这是全省出版界有史以来覆盖最广、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期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黑龙江省报刊出版中心、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培训中心、大庆市新华书店及其所属区县店等12家单位相继进入集团,规模优势迅速凸显。在此基础上,集团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在新的经济支撑点和增长点培育方面多点开花。
转企改制一年多来,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黑龙江出版集团又给业界坚定改革信念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新权威数据显示,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较上年增长9.23%,利润3573万元,按省国资委考核评价同比例口径换算,增长11.36%。今年上半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8.97亿元,利润4294万元,同期分别增长19.76%和184.5%。
是什么力量让集团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爆发活力,经济效益节节攀升,企业员工干劲十足。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是一种理念力的迸发。自黑龙江出版集团挂牌成立后,积极推行企业运营管理机制。不但在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上下功夫,实施了干部竞聘和员工双向选择,还经过严格规范的考评推荐,重新聘任了集团所有中层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这样,企业在组织结构上更趋于合理化,员工队伍更加专业化,集团面貌焕然一新。另外,按照企业化、市场化原则,集团还科学制定了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让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出实效,员工创业劲头更加高涨。
据了解,整合后的黑龙江出版集团公司现拥有7家出版社、6家报刊社、3家印刷制版企业、1家图书音像发行集团,以及物资供应、外贸、培训、科研等120个成员单位,已成为以出版为主、兼营多种媒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国有出版产业集团。
企业迸发青春活力
出版体制改革不仅带来了产业大发展,也促进了出版事业繁荣。目前,集团已经构建起了教材出版、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商业连锁、印刷复制以及多种经营等六大品牌产业集群。
镜头一:为整合相关业务,优化组织结构,集团先后将哈尔滨市和大庆市新华书店纳入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基本实现了全省新华书店的统一管理。将4家印刷制版及物资供应企业重组为黑龙江新华印刷集团,采取原辅材料统一招标采购、印刷活源向内部厂倾斜等措施,使年生产成本降低500余万元,两家印刷厂生产任务增加30%,生产旺季延长2个多月。整合后,两家子集团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即实现利润1204万元,新华印刷厂扭亏268万元,新华印刷二厂实现利润47万元。
镜头二:集团投入1100万元资金作为出版周转金,支持重点出版项目。建立了出版工作议事咨询制度,组建了由7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出版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集团策划重大选题,宣传、推介重点图书,提供各领域相关信息。2009年,《中国古代疆域史》、《灾难中我们学会了坚强》等4种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今年,集团集中策划明年哈尔滨书博会选题1000余种。120种图书入围我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项目,比去年增加67%。《精神家园丛书·新文化论纲》入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成为我省迄今唯一入选项目。
镜头三:报刊板块成为黑龙江出版集团一个效益增长点。面对近年来一些名刊、大刊销售萎缩的局面,《格言》发行量却逆势上扬,被业界定义为来自龙江的“格言现象”。2008年,创刊仅五年的《格言》月发行量即破百万,受到省委省政府特别表彰。借助品牌优势,格言先后推出特刊、增刊、内刊及图书50余种。今年上半年,格言杂志社经济指标继续上扬,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0%。
镜头四:集团将新接收的《家庭教育报》、《学物理报》、《英语育才报》等教辅类报刊与原有的《小学生作文向导》、《初中生优秀作文》组合,形成了特色鲜明、门类齐全、资源互补的教辅报刊板块。集团直属出版社利用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优势,策划开发的《资源与评价》、《创新与探究》等学习读物规模近千种,市场占有量大幅提高,2009年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资源与评价》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素质教育读物初步成为黑龙江出版集团又一个经济支柱。以上的丰硕成果,只是黑龙江出版集团体制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得益于转企改制过程中释放出的发展活力。
凸显龙江文化底蕴
转企改制后,集团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发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势,各项工作迅速推进,全体员工激情迸发,干劲十足,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尤其是集团始终坚持正确导向,580种主旋律图书出版,418万元投入公益,服务全省工作大局能力增强。
镜头一: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积极服务于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出版了20余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图书、120余种“三农”图书。进入2010年以来,集团各出版单位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策划了《感动中国》、《程思远文集》、《百年寻梦》等一大批优秀选题。其中《感动中国》系列图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李长春同志的高度评价和重要批示。
镜头二:成立以来,集团先后组织承办了“全民阅读”、“国际冰雪节图书博览会”、“送书下基层”、“金钥匙”工程等大型主题公益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树立了龙江出版形象。今年上半年,集团还相继向庆安县图书馆、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等单位捐赠了价值近70万元的图书。汶川、玉树地震期间,集团分别向两地灾区捐款162万元、116万元。2006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集团目前已累计投入70余万元支持“三农”建设。镜头三:截至目前,省店新华书城陈列品种已增加到20余万种,2008年开业第一年销售超过2700万元,进入寒假后日销售达到8万元,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省新华书店率先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队伍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运营效率快速提升。2009年,发行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
镜头四:一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租型出版、印刷和发行是我省出版利润的主要来源。集团牢牢把握这一经济命脉,狠抓人教版教材市场开发项目。2009年,集团投入200多万元,在全省开展教师培训31场,受训教师万余人。今年,集团租型出版教材码洋超过2.3亿元,全省人教版教材市场占有率达72%,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正视不足乘胜追击
转企改制一年间,黑龙江出版集团交出的这份骄人的“成绩单”,令业界人士无不惊叹。但在采访中,黑龙江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市场占有率偏低。二是发展质量不高,销售利润率偏低。针对这些问题,集团着力加以破解。不但要破解出版经营能力不强、支柱型产品少的问题,继续巩固教材市场,而且要下工夫做好一般图书、教辅读物、报纸期刊,形成多元产品体系。还要破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集中度低的问题。通过提高集团管控能力,加强集约化力度,改变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重点还要破解管理不科学,成本费用较大的问题。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管理模式,消化企业冗员,促进销售利润率提升。
在大好形势鼓舞下,下一步,集团将按照“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专辅业,做优队伍”的既定方针,继续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化生产力,力争发展为一家规模大、实力强的国际化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