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拥有多年社区工作经验,以熟悉社区大事小情见长;或是司法工作出身,在社区主任配合下,以理法服人……每位社区调解员都有他们的调解高招。现在,就给您讲讲哈市几位普通的社区调解员的故事。
调解范畴:大事小情都得管
大到物业与居民纠纷,小到楼上漏水楼下投诉,社区调解员都得管。“不到起诉的地步,我们必须出面协调。管得多了,老百姓对我们也就信任了。”从1999年5月12日上岗至今,刘晓静在道外区大有街道办事处宏南社区一干就是11年。宏南社区所辖区域内有5个物业公司、7个庭院,其中还有一片待迁平房。租房户、老户、新建小区业主、商贩等社会成员混杂。
“社区没有专职调解员,都是我们这些社区主任兼职干,每天晚上9点钟到家都是早的。”身为社区主任,平时要忙着安排很多工作,可纠纷出现时,刘晓静就得放下手上的工作,马上赶到居民家里去调解。要说这么多年来,最让刘晓静引以为傲的调解案例就属处理馨美家园居民与物业公司的纠纷了。
馨美家园是2006年建成的,2008年3月开发商与小区物业公司交接后,居民与物业间的矛盾纠纷就不断。“我们整理的馨美家园上访事件记录有两大本。你看这里最早记录的是2008年8月15日,小区准备成立业主委员会,800业户,到场不足100人。”刘晓静说,这次业委会成立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她们从业主口中了解到,2008年时小区入住率已达到成立业委会的标准。业主们认为应先成立业委会,再公开选聘物业公司。对于开发商自行选择物业公司,业主表示反对。加之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房屋顶层漏水无人维修,因此业主不仅拒绝缴纳物业费,而且要求撤换物业公司。
副主任马丽说,由于自身利益未得到维护,业主们于当年8月下旬开始闹访。当时她和晓静一起到馨美家园找业主代表座谈。随后,两人认真学习了物业管理条例,并于当年12月中旬协调召开业主委员会候选人推选大会。此次大会上,业主代表与物业公司方面发生争执,物业公司于2010年1月3日弃管。
“之后业主委员会成立更加紧迫。2月4日,业主委员会正式成立后,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让该小区实行自管,这在全市也是首例。业委会代表业主行使管家权力后,物业费上缴率达到了60%。”刘晓静说,业委会成立后,其成员十分信赖社区。“他们通过正确途径,在区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联系上了当时负责建立该小区的三家承建单位,小区内150多户的房顶漏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如今,来馨美家园竞聘的物业公司已有4家,对于此次选聘,业委会也希望刘晓静等帮忙“把关”。
与宏南社区不同,哈平路街道办事处安装社区的调解员则是由退休的司法人员担任的。62岁的赵军2004年从香坊区司法局退休后,便专心于人民调解工作。因为辖区内老居民楼较多,处理的事件相对来说就更琐碎些。
2008年的一天,住在松研小区一楼的一位大娘找到老赵说,楼上一家养了十五六只猫,猫咪上蹿下跳扰得她们老两口没法休息。“我们到这家一看,女主人是独自生活,爱猫如命。平常,她还喜欢喂野猫,附近的野猫常来这家转悠。没吃的就喵喵叫,难怪楼下老人不高兴。”于是,老赵便劝说那名养猫的女子说,“城市里没有对宠物饲养的严格限制,有爱心固然值得肯定,但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经过说和双方达成和解,养猫的女子找来棉被铺在地板上,为猫咪跳跃消声减震,同时不再喂养户外野猫。两家最终握手言和。
调解策略:“红脸白脸”都得唱
居民调解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多数都要求两个人配合完成。宏南社区主任刘晓静最喜欢和副主任马丽做搭档,在宏南社区里,一旦有纠纷发生,刘晓静和马丽两人搭伴儿去解决。
“遇到蛮横的我就上,一次有个包工头家漏水了,他家楼下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那天找到包工头希望其道歉时,他竟蛮横地说,‘道什么歉,要多少钱直说’。”马丽一听就明白了,对付这样的人不能软弱。“我当时说话声比他还大,就问了句,钱多怎么了,钱多也得讲理。”对方一看马丽这气势,当时就不敢吱声了。包工头后来到楼下向老人道歉,并表示愿意出钱维修房子。听到对方道歉,老人表示,房子修不修的没什么,道歉认错就好。见两人都满意了,刘晓静和马丽才放心离开。
“宏图街129号院内有户居民在自家附近盖了个车棚,邻居很有意见。盖车棚的那家常发现自己的车车身受损,并且不知为什么总被人弄得很脏。思来想去,这家人认为一定是邻居搞的鬼。日子长了,两家间隙渐深,多次发生口角。”马丽说,后来双方动了手。马丽与刘晓静找来两家谈话,谁知道,这两家一见面又吵了起来。这个说邻居弄坏了自己的车,那个说对方盖车棚影响居民出行,互不相让。
“后来我跟晓静使了个眼色,老规矩——我唱白脸,她唱红脸。我拉着脸说,‘打吧,嫌这儿不够大,找个大的地方,我给你们找家伙,看你们能打成什么样!’”没想到,两人见马丽一嚷嚷反倒安静了。随后,刘晓静给两人上“政治课”,摆事实,讲道理,几经说和,双方终于认识到各自的错误,互相道了歉。
与刘晓静、马丽两人不同,安装社区的老赵则根据发生纠纷的辖区不同,分别与社区副主任们下片儿工作。“社区主任对辖区居民家情况熟悉,也好沟通。我就是负责‘审案’,当然也就是唱白脸的。”
老赵说,去年松研小区一位居民打电话到市长热线,反映楼道里有人堆放杂物,存在消防隐患。接到纠纷投诉后,老赵赶紧联系负责该辖区的副主任,根据这名副主任了解,堆放杂物的人家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里三个孩子有两个正在读大学,两口子靠炒瓜子等维持生计。堆放在楼道里的烘炒机器和柈子等物品正是这家的。了解这一情况后,老赵一行两人来到这家,劝说他们将机器送到楼下的车棚里。但两口子说,存车棚每个月得花十多块,省下来都够一周的菜钱了。
“钱要省,但也得想想别人吧。楼道是大家的,环境卫生也要靠大家维护。”见老赵黑着脸训话,两口子犯了难。这时,副主任忙在一旁劝说,机器可以不动,但柈子得清理一下。两口子赶紧把柈子挪到家里,然后找来塑料布遮盖在机器上。如此一来,楼道里整洁了许多。
安装小区新旧楼房掺杂,这里所说的新楼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房子,但比起小区内上世纪50年代的筒子楼来说还算新。情况比较复杂的都集中在了8、9两个居民委。这两个居民委辖区内的老楼就有十八九栋。老楼里或两三家合用一个厨房,或五六家挤住在一层共用一个电表,因为厨房卫生问题、电费收缴问题发生的纠纷还真不少。
今年8月份,8委的老王家找到老赵,说是她和邻居老刘两家之间原来有块总电表,两家又各有小电表,但每个月总表的电字都比两家小电表总数多出十几个字。连着几个月她家都多交电费,8月份的电费竟多出了50多块钱。“老王一家想找邻居理论,但又没有证据,只能干生气。”老赵说,他和委主任一起到王家和刘家进行现场“勘察”,结果发现刘家的电线接得很混乱。一问才知道,对方在隔壁的2单元还有间房子,为了方便就将2单元的房屋用电也接到3单元这边。但刘家否认偷电,只说正常用电。“王家是新租房的,家里只有个电视机,刘家则是老租房户,家里有电冰箱、彩电等很多家用电器。但也不能靠这些下结论啊,于是我就找了个电工来帮忙。”老赵说,电工到了现场后检查发现,总表上多出了根铝线,顺藤摸瓜,老赵和电工发现这根铝线正是接到刘家的。刘家人见查到了这根线,也不好说什么,只说他们不知道,可能是以前电路维修时别人接上的。“我一看就明白了,但这时候你揭他短不太好,于是我就把两方都叫到一起,当着大家的面让电工把那根私接的铝线掐断。刘家人一看,也赶紧表示,王家七、八两个月多交的电费由他们交。”如此“判决”,双方都挺满意,直到现在也没再发生什么纠纷。
老赵在处理完这件事后,又在居民楼开展用电普法教育,宣传偷电是违法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或可移交公安机关处罚,希望大家争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此后,类似事件也没再发生过。
“事实摆在面前,居民们不服也不行。但有的时候不是摆事实就行的,还要动之以情。”老赵说,辖区有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80多岁,妻子却不到50岁。原来,两人原本是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时间一长彼此有了感情,登记后搭伴儿过日子。丈夫每月给妻子400元护理费和500元生活费,但近段时间,丈夫觉得妻子对自己不好,想吃点什么妻子都不给买了。“钱花哪去了?这是两个人争执的焦点,最后闹到了我这里,说是要离婚。”老赵在耐心听完这两口子的讲述后觉得,二人其实还是有一定感情的,而且双方在一起也是个照应。何况老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于是老赵便想出了个主意:记账。妻子出门购物回来报账,丈夫记账统计一个月的花销,如此一来,矛盾自然化解了。如今两口子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正是因为处理问题都是以理、以据服人,老赵从当调解员到现在,辖区的各种“疑难杂案”都被处理得顺顺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