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狠抓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2010-09-22 15:44:08 来源:三农在线  作者:吴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2日讯 据22日出版的《农民日报》报道,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连续6年夺得粮食丰收,2009年总产达到870.6亿斤,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春季,黑龙江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多雨、内涝等多种自然灾害,面对严重灾害,省委、省政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动员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全力抗灾保春播,目前,全省作物长势为近年最好,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工作加力再加力,措施强化再强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时间,全省要新增资产千万元以上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1000个,装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播种机、收获机和水稻插秧机,用先进大机械替代小四轮,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完成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三江平原“两江一湖”总规模1300万亩的14个大型灌区,山口、花园、阁山等49座大中型水库新建、续建等重点水利工程,装备大型喷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全省新建旱涝保收田4000万亩。三是大力推广大棚育秧。黑龙江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要使水稻再创高产,关键是增加有效积温。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0万栋,实现水稻全面积大棚化育秧,为早育苗、早插秧、创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全省力争到2015年,玉米稳定在8000万亩、水稻增加到5000万亩、大豆5000万亩,实现“855”的粮食种植结构。一是增水稻。在东部三江平原,利用丰富的界江界湖水资源,实施旱改水,扩大优质粳稻面积。全省要在4000万亩的基础上新增优质粳稻1000万亩,粳稻总面积达到5000万亩,新增稻谷产量100亿斤,总产达到500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3以上。二是扩玉米。在大豆主产区要扩大早熟玉米种植面积,用高产的玉米置换低产的大豆。推广应用克单10号、12号和德美亚1号、2号等高产优质脱水快的品种,落实密植增产技术措施,提高单产水平。

  加快新技术推广,努力提高单产水平。要实现100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大力开展高产创建,走依靠科技、内涵提高单产的路子。一是研发应用新品种。重点培育推广第一积温带亩产超1700斤、第二积温带亩产超1500斤、第三积温带亩产超1300斤、第四积温带亩产超1000斤的玉米品种。二是实施模式化栽培。坚定不移地实行抗旱节水、合理密植、增加积温的技术路线,组装配套集成并推广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五大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三是抓好长远性建设。全面建立以先进大机械为标志的旱田深松耕作制度;建立科学的农作物轮作体系,有效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扶持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十二五”期内,全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全面积实现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平均亩产均达到1000斤以上。

  推进经营组织方式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连片经营。全省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万个,覆盖一半以上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充分发挥农垦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场县合作共建,提高农村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农垦到农村跨区作业和新技术辐射农村面积均达到8000万亩。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