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是七台河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最高、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力度最大、百姓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财政体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大收入蛋糕,有力推动了全市各项事业不断阔步前行,谱写了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辉煌篇章。
过去的五年,我市实行新的市区分税制改革后,市委、市政府先后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龙江强市……”等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实现迅猛发展,推动了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财政工作则紧紧围绕全市发展重心,通过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强化收入征管,深化各项改革,严格管理监督,为全市经济跳跃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抓收入、保增长、促稳定”的工作中心,攻坚克难,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财政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异常突出时,市级财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组织收入工作,促进了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年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93%,三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35%,实现了翻3.2番的历史性飞跃。
建财源,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破除部门条块的束缚,形成了“围绕产业抓财源,围绕财源抓财政,围绕财政抓经济”的财源建设思路,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创新,采取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加快发展,制定并积极兑现多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五年间每年平均投入资金都在亿元以上,在助推经济加快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财源建设先进市。
挖潜力,非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小煤矿、大户企业和私营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全面整顿征收秩序;实施了小煤矿产量远程监控,推进税控监管手段的升级;配合税务部门组织清欠工作,对欠漏税问题采取了强力措施;加大了契税征收力度,有效促进了契税应收尽收;加强了罚没收入管理,建立了银行代收代缴管理制度;加大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力度,有力强化了收费管理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强化依法征税,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促发展,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统一城乡户籍、低保补差等8项政策标准所需资金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筹措和拨付,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兑现“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同时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困难救济、城乡低保、大病救助、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使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村村通”、饮水解困、电视覆盖、农民培训、道路绿化以及土地综合治理等惠农工程,及时下发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各项补助,全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在各项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抓监管,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坚持向改革要收入、要效益,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史无前例。狠抓部门预算改革,采取了“收入统管、标准统核、支出统拨”的综合预算形式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部门预算形式,使我市预算编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改分散拨付为中心直接支付,改事后监督为全过程监督,在财政监管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了财政零余额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积极推进全市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将全市市直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深化了政府采购改革,规范了政府采购各种方式的操作规程,采购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组织了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了非税收入汇缴制度,实行专户管理,采取“部门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惠百姓,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原则,坚持做到重点倾斜,让全社会真切感受到了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优先安排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8亿元。全面推行了农村低保制度改革、城市及农村医疗救助改革、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以及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切实为困难群体、社区群众提供了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学校校舍建设力度,全部消灭市直D级危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积极实施特困助学计划,完善助学金救助机制,困难家庭学生获得资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园林和环保治理等项目建设,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在全省第一批完成第二轮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市本级筹集资金11000万元足额兑现了津贴补贴增资政策,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标准达到全省最高水平。职工福利待遇和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行市直统发职工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补贴,最大限度兑现了人员工资政策,工资标准位居全省前列。
重实效,努力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突出财政监督与管理相结合,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行政执法和财政监督,提高了依法理财、依法监督管理水平。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加大了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实施并轨企业资产清收和债务核定,有效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和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加强了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启动了财政投资评审新机制。加强了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财政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开展了全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通过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整改落实四个阶段和“回头看”工作,及时查处和纠正了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有效规范了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基础工作。进行了企业监督核查工作。审核企业涉退税额度上千万,为国家减少110万元经济损失。
过去的五年,经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地努力,财政全口径收入由2005年的15063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384815万元,年均递增26.43%;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58828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67846万元,年均递增29.97%。其中全口径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完成“358”规划三年翻一番的目标,财政收入总量实现了跳跃式增长,为助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