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0月13日讯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城市的规模大小,而在于特色形成品牌。有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这种特色,来源本土文明,来自所在环境。——题记
宽阔洁净的街道,游人如织的广场,新风荡漾的楼院……来到双鸭山的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文明的花园,文明之花朵朵绽放,文明芬芳四处洋溢。
“人美城靓,政通人和,秩序井然。”今日的双鸭山,文明之光辉耀城乡大地,呈现出了城美、人和、业兴的新气象。“山城不大,秀美如画;人口不多,收入较多”,这是人们对双鸭山的最新印象和评价。
这一切,得源于我市全力以赴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带来的硕果。
在全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启动后,我市切实增强创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咬定目标,志在必得。
市委、市政府号角嘹亮;干部群众马不停蹄;为取得创优的成功,我市吹响“集结号”,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建设“秀美双鸭山”的创建热潮。
在创建中,我市把握经济增长与提升城市形象、硬件改善与软件建设、城市提速与乡村晋档“三个统一”,把打造新亮点作为创建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建管并重作为创建的长效机制,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创建结合的唯一标准。通过积极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进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整体实力。
我市首先明确了“四城同建”创建目标,和其它工作任务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底有结果。强化领导,形成坚强有力的创建指挥体系;严明责任,形成高效有序的创建运转机制;协调联动,形成步调一致的创建工作合力;全面发动,形成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局面。
《双鸭山市创建“三优”工程考评实施细则》、《双鸭山市“三优”创建暨县区工作责任状》、《创建“三优”文明城市活动半年初评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责任分工表》等11个创建规范性文件,成为了实现创优目标的基本保证。
其次,明确了联片创建目标。以首府区为牵动,带动县区“三优”创建;以县城所在地为推动,带动村镇一体推进;以社区为促动,带动街道、楼院的延伸。
坚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道德市民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城市十大工程、农村三项工程;
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人居环境、物业环境、交通环境和服务环境;
全面改善关乎民生的三供两治、市政功能、园林绿化、滨水建设、景观建设、公益建设、便民设施、文化净化、服务秩序、数字创建。
“五大工程”、“八大环境”、 “十大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城乡环境的改善、市民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城市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牵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明确了突出硬件的创建目标。加大人、财、物力的投入,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年打基础、完善功能设施;两年大变样、推进硬件建设;三年造品牌、提升整体水平”的创建思路,突出实施“三馆”建设、“三供两治”、城市功能设施改善、绿化美化建设、滨水城市规划、公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创建和环保“三同时”建设等硬件创建目标。
如今,市区己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均达到省定标准;四个县全部建成了博物馆,“两馆”建设达到1200至1500平方米标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有望在2010年末全部竣工。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三供两治”规划和方案,四县四区对供水、供热、供气实现了标准化,新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对垃圾处理厂进行了增容,二期工程己经竣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0%以上。
市容环卫实行18小时保洁,主次干道和出入城口实现20小时保洁,垃圾器具、清扫和运送设备得到更新和保障,全市环卫工人新更换了国内先进的标识服,市容市貌实现了“五无”(生活区无垃圾积存、主街路无灰尘飘浮、人行道无垃圾碎屑、出入城口无死角死面、市区无冰棱积雪)。
数字化创建实现了交通管制(主街和十字路口)、住宅小区、办公场所等重点部位全方位覆盖。投入400余万元引进国内先进设备,组建了双鸭山市公安网监支队,网络延伸到四县四区,对全市192家网吧实现了24小时数字化监控。
建立了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我市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三优”创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三优创建全民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生动局面。
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小区、楼院、楼道、住户,在住宅小区实施了美化、亮化、景观化工程;在楼院实施了净化、绿化、花园化工程;在居民住户实施了门前整洁工程、庭院整洁工程、内务整洁工程;在楼道实施了清除乱贴乱画——打造文化楼道,推行住户轮流值日——建设整洁楼道工程。
细微之处看变化。
集贤县的“靓丽小区”、“生态村屯”工程、宝清县的“城市建筑穿衣戴帽美容”、“园区景点自然人文景观”工程、友谊县的“鲜花城区”、“秀美家园”工程、饶河县的“沿江风情”、“中俄融汇”工程、尖山区的“城市名片”、“城市窗口”工程、岭东区的“山水园林”、“文化广场”工程、宝山区的“热网环保”、“文化社区”工程、四方台区的“环路畅通”、“功能配套”工程等,成了我市创建工作的一个又一个新亮点。
为使创建更加贴近民生,我市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了“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民意调查活动,征集来自党员干部群众和各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8000余条,使“三优”创建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民意、民需。
按照民意,新增各类公园(景观)12个,新增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143个,人均公园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突破省定标准。市政功能设施更加完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全覆盖,涉及民生的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改房、改线等指标全面突破,新型能源推广率达到98%以上,空气良好指数天气达到90%以上,山体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广场绿化、小区绿化、“四旁”绿化、“三北四期”绿化全面达标。
小城无处不飞花。“三优”文明城市创建,使双鸭山这座北国明珠城市更文明、更美丽,生活更和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