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做客东北网谈伍连德精神
2010-10-13 15:51:2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炳明 迟沫涵 杜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左)做客东北网(东北网记者 段冶摄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做客东北网(视频制作:李红阳 李楠)

  东北网10月13日讯(李炳明 迟沫涵 记者杜筱)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在1901-1951年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Lien-Teh Wu)。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1910年,为防止被列为传染病首凶的肺鼠疫在东北蔓延,伍连德以哈尔滨为基地,不畏艰险深入疫区,成功阻止了疫情扩散,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那么,伍连德究竟在医学上做出了多大贡献?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伍连德精神?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弘扬伍连德业绩与精神方面,哈医大做出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请他为我们详细介绍。

  【访谈文字】

  主持人:首先,我代表广大网友欢迎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做客东北网。杨校长,您好!最近,中新网发布消息,伍连德博士曾当选诺贝尔奖候选人,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但很多网友对他并不是特别了解,今天把您请来就是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他。

  杨校长:中新网发布的消息是,伍连德博士曾当选诺贝尔奖1901年——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候选人,是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仅有的一位中国人。

  1926年,伍连德博士利用滨江医院的临床设备和技术力量,创建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哈医大人为有伍连德这样的奠基者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为对他取得的不朽业绩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为多年来哈医大人坚持弘扬伍连德精神所作出的努力感到欣慰。

  主持人:哈医大为什么注重伍连德业绩的发掘和他的精神的传承。

  杨校长:伍连德博士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医学的先驱,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学奠基人,著名的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0年12月,肺鼠疫在我国东北大流行,伍连德博士受命于危难,力挽狂澜,仅用4个月时间,组织扑灭了一场令国内外惊心动魄的肺鼠疫大流行,使人类免遭了一次浩劫。在中国医学发展中,伍连德博士主持召开了中国首次国际性会议“万国鼠疫大会”、推动收回了中国海港检疫权、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创建了一系列医疗机构,这些重大建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环境、病毒变异、健康面临威胁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伍连德业绩和精神,对于引起环境威胁的警惕构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公共卫生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端正服务宗旨、端正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人文和素质教育,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在伍连德创建的医学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医大更要在传承伍连德精神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肩负起责任,一方面用伍连德精神指导办学,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更好的为现实社会服务。

  所以,几十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牢记为社会、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宗旨。积极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使哈医大成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

  主持人:在弘扬伍连德业绩与精神方面,哈医大做出了哪些工作。

  杨校长:近些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宣传伍连德业绩和精神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坚持开展有重大影响的纪念活动。1999年3月10日,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2001年9月,校庆75周年之际筹建了伍连德纪念室,举行伍连德塑像落成仪式,举办伍连德生平业绩图片展。先后举办了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伍连德研究成为各届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8年9月,学校将“伍连德生平业绩研讨会”扩展为“伍连德暨思想业绩研讨会”,使这项研究进入了更深、更广泛层面。专家学者、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对伍连德业绩及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8月,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校长在《哈尔滨日报》发表了《传承伍连德精神》的纪念文章,明确提出了要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四种精神,即“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推进了伍连德业绩与精神的研究。

  2、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伍连德。近些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反映伍连业绩和纪念活动的报道不时见诸于各类媒体。为探索伍连德博士的丰富人生,学校安排人员前往新加坡采访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故地,撰写发表了《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的故事》的通讯文章,向社会展示出伍连德胸怀博大的生动形象。学校还与哈尔滨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反映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专题片,引起社会为哈尔滨有这样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学校协助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摄制了大型专题片《伍连德博士传》,在新加坡一经播放就引起轰动。在中国举行的首映式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人士了解伍连德、关注伍连德。

  3、积极筹建伍连德纪念馆。2004年3月,哈医大研究决定在原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原东北防疫管理处、鼠疫研究所旧址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对学校决定建立伍连德纪念馆,96岁高龄的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对伍连德博士永久纪念的最好形式,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界的一件大好事,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国际意义。我完全赞成,完全支持。”他还欣然题写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馆名。建成后的伍连德纪念馆,由于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伍连德战胜鼠疫和一系列建树中,看到了一位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为更直接感受伍连德那大医精诚、报效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还将纪念馆院内另一幢小楼建成伍连德纪念医院,作为弘扬伍连德精神的窗口。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哈尔滨市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宝峰做客东北网(东北网记者段冶摄影)

  主持人: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用伍连德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方面,学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杨校长:伍连德博士能够在人类面临灾难面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取决于他“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门类教育,它是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联的,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学校和学生关注就业、又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学校突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牢固树立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对人民健康与对社会负责的合格人才。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时机,深打做伍连德式医学生的思想烙印,坚持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的人生追求目标坚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为了引导学生立志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学校在入学教育中举办伍连德业绩报告会,组织参观伍连德纪念馆,了解伍连德的业绩与精神,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充分利用伍连德的业绩和各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树立爱国思想与社会责任感。

  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办学术讲座和“杏林讲坛”、“博士论坛”等知名讲座,开展医学生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由校内知名医学专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医学学习理念、医学学习方法和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做成才讲座,为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开展向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全国医师奖获得者郝克强学习的活动。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同情心与使命感。注重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事业的本质,深刻体会国家对体会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深入边远地区和病患群体,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增强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0多个,与社区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0余家。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有5000余名青年团员正式注册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们活跃在医疗社会公益事业之中。“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志愿服务队连年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宁养院义工服务队为晚期癌症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赞誉。

  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引导学生经受历炼。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救死扶伤,经受锻炼与考验。在抗洪抢险、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抗震救灾、飞机失事、交通肇事等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学校都组织学生师生挺身而出、接受考验。在汶川发生地震后,学校紧急动员,掀起了支援抗震救灾的热潮。派出18批次医疗队和2支心理干预救援队,做出了贡献,经受了锻练。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我校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主持人:伍连德在他所创造的业绩中,充分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哈医大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有哪些探索和成功经验?

  杨校长:伍连德人生取得的辉煌成就,取决于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高超的医学知识和驾驭能力。医学教育既要继承利用前人探索的医学成果,又要攻克医学领域许多未知的堡垒;疑难杂症的有效治愈,面对病毒变异、环境变化等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没有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难于应对。学校以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创办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是以高层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质量。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取得国际认可。学校确定了创办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在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6年我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本要求,其中25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

  二是以高标准招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面对高等教育普通扩招,面对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学校本着为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降低入学的门槛、不降低培养人的标准。坚定“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抓住提高办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宗旨,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先后培育了十多万名医学人才,有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为院士,有的晋升为将军、有的尊为医学泰斗。各省市都有从哈医大走出来的精兵良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为省内和国内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1%以上。

  三是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承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探索教育新途径,不断进行实验课教学和专业设置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内科学、药理学、社会医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四是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省特聘教授岗位,以及省政府每年举办的海外优秀人才洽谈会提供的机会和给予的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五”以来,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43人;从“海外兵团”中聘任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兼职教授34人。学校形成了10000余人教职工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近百余人次。

  五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引导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8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0余项,获得老工业基地项目1项。我校发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权威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的肯定。我校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师范研究重大项目。

 


 

 嘉宾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

  杨宝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药理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带头人。

  杨宝峰教授先后赴日本、加拿大留学,现为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日本滋贺医科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大学等多家国际著名院校客座教授和荣誉博士。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

  杨宝峰教授首次发现微小核苷酸是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对新药研发及疾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发现微小核苷酸可作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标志物,对开发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并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现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新机制;先后主持研究、评价了50余种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发现药物作用的特性并提出离子通道作用靶点假说,以此理论研制大明胶囊、心律齐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好评,创较大的经济效益。作为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多次参加国家新药评审工作。  
 
  杨宝峰教授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其研究成果2007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和Cardiovascular Research(心血管研究)、Hypertension(高血压)等国际著名杂志,获得Nature, Cell, 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的赞扬,该研究被Nature Medicine评为“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主编,出版英文论著一部。

  杨宝峰教授为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1035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攻关课题16项。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