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妮达:“我很想摸一下烈士的遗物。”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参赛选手参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短暂的相知带来永远的友谊。东北网记者 王巍摄 |
东北网10月16日讯 (记者 王晨宇) 2010年10月1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清晨,伴着飒凉的秋风,12名参加俄罗斯“汉语年”魅力风采大赛的俄籍青年,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
面对纪念碑,萨沙说:“感谢大赛组委会安排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悼念为自由、和平而失去生命的先烈们。”敬献花环仪式开始,12名俄罗斯青年一步步走上前,将手中鲜花静静地放在纪念碑前。伊利亚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纪奠先烈的活动,因为现在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祭奠活动结束后,选手们分批行动。一部分选手驱车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走进展厅,选手们立即被一幅幅当年珍贵的历史照片吸引,伴着解说员的讲解,选手们仿佛回到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当解说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当年赵一曼烈士受到日本军残酷地虐待后仍坚持信念英勇就义时,克里斯蒂娜捂住双眼和耳朵,她说:“我不敢再继续听下去,不敢再看照片上那些残忍的刑具,我感觉脊梁发麻,我很难想象这些烈士当年是怎样忍受这样的酷刑。”
从纪念馆中出来,选手们的步伐都显得非常沉重。伊万说:“我看到照片里,那些当年的东北烈士在没有吃穿、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为祖国和平而战,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好好学习。”
另一部分选手们则走进了曾经的抗联老战士——李敏老人的家中,倾听着老人讲述抗战的故事。李敏老人介绍,在抗联战士最艰苦的时候,苏联人民给予了抗联战士很大帮助,她就曾在苏联学会了空降兵作战技术、学会了怎样使用武器战斗。选手们被故事深深地吸引,听得入神。吉玛感慨说:“没想到李敏老人这么勇敢,十二、三岁就已经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保家卫国。”
情到深处,吉玛拿出一张1940年的老照片赠送给李敏老人。吉玛介绍,他的爷爷当年就是苏联远征军的一员,参加了当年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的解放战争。李敏老人看着照片感动地说:“感谢当年苏联人民的大力帮助,中国与苏联人民的友情应该继续传承,永不停歇。”随后,李敏老人拿出一本歌集,一句句教选手们唱《赞颂列宁歌》,并告诉选手们:“你们要学习唱这些歌,要多宣传当年的事迹。”
歌声的余音未散,恰逢几名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队员前来拜访李敏老人。偶遇令所有人欣喜异常,他们携起手来,用中文和俄文一起唱起歌曲《喀秋莎》,美妙的音符再次飘荡起来……
![]() |
俄罗斯“汉语年”魅力汉语大赛参赛选手参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李敏老人在教选手们唱革命歌曲。东北网记者 王巍摄 |
![]() |
凝视纪念碑。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齐唱革命歌曲。东北网记者 王巍摄 |
![]() |
选手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选手吉玛向李敏老人赠送鲜花。东北网记者 王巍摄 |
![]() |
选手们认真听讲解员介绍。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选手为纪念碑献花。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
![]() |
选手伊利亚和伊万阅读烈士馆内的资料。东北网记者 王晨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