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5日讯 20日,五常市年初承诺的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道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41项惠民项目全部竣工,棚户区改造面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危助困资金投入等三项历史之最,给五常市百万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50多万平方米高楼拔地而起 8条主次干道全部改造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五常市区主要街路一盏盏流光溢彩、造型新颖的街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一条条宽敞平坦的街路,把五常市装扮出了“大都市”的味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我们五常今年光大楼就建了200多栋,一般的县城是比不了的!”
一直生活在棚户区里的五常镇居民李淑兰告别了低矮潮湿的危旧房,刚刚搬进新楼房。她说:“住了大半辈子的破房子,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新楼房,在新楼里过春节的滋味一定很美。”
让困难群众“买得起房住得上房”,是五常市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据介绍,今年该市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拆迁改造,改造面积50多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840户。按照五常市总体规划目标,两年后全部改造棚户区,市区全部实现“楼房化”。
据了解,自2008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五常市已完成房屋拆迁面积5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安置居民8762户。今年,全市共审批棚户区改造项目22项,拆迁房屋面积26.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55.3万平方米。
“打通断头路,拉直歪脖路,拓宽狭窄路,整修破损路”,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彻底解决居民行路难、吃水难、取暖等问题,是五常市的又一个大动作。年初至今,该市投入1.244亿元,拓宽改造了运输路、文化路、体育路、希望大街、民族路、金山大街、南三道街、北二道街等主要街路,改造道路49公里。
4500户农民喜迁新居200多公里乡村公路成坦途
通过农村泥草房改造,4500户农民住上新居,212.4公里通村通乡路告别“水泥路”,8所农村中小学得到修缮和改造,新建39个标准化村委会、17个乡镇派出所、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和5个高标准农机合作社,完成了龙凤山灌区建设,解决了20个自然屯的饮水……这些包括住房、教育、公路等方面的建设,让广大农民深深感受到了实惠。他们说:“今年是我们农村变化最大的一年。”
五常市今年有4500户农民搬出泥草房,搬进了崭新的节能环保砖瓦房。八家子乡八家子村农民李淑琴说,她们一家5口住在泥草房快30年了,是泥草房改造惠民政策让他们全家住上了节能环保的新房子。
今年,五常市还争取国家、省、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670万元,建设通乡公路71.3公里,通村公路141.1公里。公路建成后,不仅使五常市260个行政村路面基本实现连通目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五常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等都得到了改善,20个自然屯的饮水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5万老人免费体检 百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扶危助困资金投入又是五常市的一个“历史之最”。今年,该市投入1500多万元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150多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光明手术”,并帮助400户残疾人改造了危房。
五常市残联理事长孙有说,为全面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五常市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通过生产扶助、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民生保障、助学、复明、医疗康复以及维权援助等9项工作,全力推进了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实现了残疾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保。
右腿残疾、靠修鞋为生的徐文贵多年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小平房,今年春天拆迁人员通知他要动迁时,他握着来人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10月16日是部分残疾人入住新房的日子,徐文贵拄着拐来到新居,在门前点燃了一挂鞭炮。他说,这挂鞭炮是感谢政府为残疾人所做的一切。
据了解,该市今年为51860名65岁以上老人做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对151名白内障患者全部免费实施了手术,让他们重新见到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