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这个学期,绥化学院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一门新课——专业伦理学,专门讲解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也是黑龙江省高校首次开设专业伦理课,它的出现,令大学生培养体系又有了一种全新的定位——不仅要让学生有本事,更要让学生有素质。
新编教材首次“试水”
开设专业伦理课是绥化学院院长庄严提出的想法。“现在在教育方面国家强调的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大学里都有思政课,但是全国都用同样的教材,没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就挑出市场营销专业、生物与食品工程系、音乐系和旅游与资源管理系做试点,分别开设了《营销从业人员伦理学》、《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音乐从业人员伦理学》和《旅游从业人员伦理学》,希望专业老师能从本专业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有职业操守的专业人才。”
“我们的专业课老师花了近一年时间编写了这四本教材。编书之初,也有老师跑到我这里来‘投诉’。比方说,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就说,在营销这个领域中,充斥着各种不实广告和价格欺诈,这个营销技巧与夸大宣传应该怎么界定,到底能不能分得清楚?但教材编完之后,我们的老师自己就想通了,欺瞒消费者、以次充好等不道德行为在思政课中涉及不到,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管理这些行为又有难度,开设专业伦理课既补充了思政课知识的空白点,又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这些不良行为。”庄严介绍说。
许多教师是第一次接触专业伦理学,对他们来说,编写教材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专业伦理的过程。音乐系副主任刘明一说,她在编写教材时接触到了一个新词叫“德商”,它体现着一个人自律的能力。以前她和她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在一味强调专业技术方面的进步,很少涉及德商方面的培养。编写《音乐从业人员伦理学》时,刘明一感觉特别吃力,因为她根本搜索不到任何关于音乐伦理学方面的相关文献。但是她在现实生活中却搜集到许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在艺术上走得更远。
授课与考核方式不拘一格
其实,目前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学也早已将专业伦理课纳入了必修课的范围,美国排名前9位的工程学科名校就都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在中国内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已经把商业道德课程列为必修课,课程设立的目的就是避免学生过分的追求利润和金钱,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智慧投入到社会、咨询服务、非营利组织中,并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念。
为什么许多名校会如此看重这门课程呢?事实上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都与人的职业道德观密切相关。绥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副主任王鹏说,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恶性事件,就是由于某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沦丧造成的。
虽是必修课,但专业伦理课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是很灵活的。王鹏采用的是给学生看视频加画外讲解的方式。他给学生看了一些食品工厂给周边环境带来破坏的影像资料。他想让学生们了解,一个企业、一个人可能都想追逐最大的利润,但追逐利润的同时不应丢掉了社会责任感。王鹏还打算日后探索将专业伦理课的考核与学生的实验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在实验考试中设置责任分,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责任心。
一门课程受益一生
绥化学院音乐系学生孙晓姝跟记者讲述了她对这门课的认识过程:“老师在课程上添加了许多互动环节,让大家一起找案例、说想法,看了很多具体的事例之后还是挺受触动的。没上这课之前,就是自己活自己的,从没想过自己会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这课程唤起了心中的那份社会责任感,我学的这个声乐专业毕业后多半是要做音乐老师的,我必须先学好做人,才能教别人做人。”
事实上,开设专业伦理课也对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绥化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系副主任杨艳丽说,现在企业用人的原则是:有德有才要重用,有德无才要慎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职业操守在就业的天平上占有多重的分量。而我们讲授专业伦理课,也是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点上对其进行道德规范,从而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