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通常情况下,拼客、挑客、宰客是出租车行业的禁区,违反规定要受到严惩;但这些行为对于哈尔滨的出租车来说却正在成为普遍现象。10月29日黑龙江日报再次报道了《哈尔滨百姓冬季出行难》,正像报道中描述的,在哈尔滨街头打车,得先“征求”出租车司机能不能去某地,只有司机恩准了才能上车。一个服务行业如此无视顾客,这在哪个城市来说都是鲜见的。原因何在?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欲望,如果得不到必要的约束,这种欲望就会演变成一种祸患。面对哈尔滨的种种出租车乱象,仅仅埋怨个别出租车司机素质低是无济于事的,根源还是管理和执法部门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有待改善。
一是想不想管。每一辆出租车都有监督卡和投诉电话,但据媒体报道,公开的举报电话几乎形同虚设,电话打通很难,乘车人遇到违规行为投诉无门。或者即使打通了电话也难以得到管理部门相应的支持。有的是所谓“取证难”,有的则是监督人员缺乏“公心”,监督变得软弱无力。如此一来难怪出租车司机违规“传染”,变成整个行业的问题。
二是有没有好的管理办法。认真看起来,管理部门对出租车并非不管,但他们管的只是被抓到“现行”的,正像10月30日有媒体报道《“媒体曝光到哪,哪儿才有人管”》,用百姓的话说就是抓“倒霉蛋”。出租车司机们就藏有侥幸心理,治标不治本,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无法根除。
有上海来的客人向笔者说起上海市对出租车管理的严格与规范。他说,上海的出租车司机甭说宰客、挑客了,司机对车内吸烟这件事处罚都轻易不敢犯禁。有一次一位的哥吸烟不小心被举报,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本人第二天在报上用半版篇幅向市民和乘客道歉。说到这里笔者感到,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出租车的管理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与规范。在治理和规范出租车行业素质和形象的工作中,我们很少看到或听到出租车公司的声音。出租车公司是出租车及司机的组织和“家”,他们对出租车不能只收费不管理,公司对车辆和司机的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在收费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这个义务,那么出租车公司就要受到惩处,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就不会出现几个管理人员对付上万个个体出租车司机的情形了。
现成的有效制度,可以学习借鉴的诸多方法,管理好出租车应该不是一个城市的难事,最关键的还是看有关部门思想上能不能重视起来,否则再多的曝光也是白搭。出租车乱象该根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