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7日讯 1997年12月1日铁道部颁布实施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中,“儿童购票、补票时的身高限制为1.1米至1.4米”;2008年将儿童身高上限增加10厘米,调整为1.1米至1.5米;此次,又将儿童身高下限增加10厘米,调整为1.2米至1.5米。这一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儿童享受到免票的“儿童福利”待遇。铁道部标准的修改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引发了各方对儿童票标准的讨论。
【各方反应】
孩子家长———人性化的修改,我们欢迎
在哈尔滨丁香论坛,关于儿童票标准的讨论帖中,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欢迎。“北方的雪”说:“铁道部办了件好事,这应该算是一种人性化进步。”网友“多多”说:“众所周知,当前儿童的营养越来越好,很多儿童在入学前身高超过1.2米,早该改了!”网友“凤凰”则说:“我家孩子已经不能享受这个新政策了,但是也要表扬一下,毕竟在儿童福利方面的进步,希望我们的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越做越好。”总之,网友的反映是:随着孩子身高的增长,标准应该适时提高。
教育工作者———标准滞后,早该修改
记者从道里区某幼儿园了解到,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中国儿童的平均身高提高了10厘米。卫生部2006年12月31日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儿童体格调查结果显示,6岁组男童身高,从1975年的112.3厘米增加到2005年的118.7厘米;女童身高,从111.5厘米,增高到117.7厘米。现在孩子饮食好,各种营养都很全面,超过1.2米的学龄前儿童不在少数。该幼儿园中班(5周岁)和大班(6周岁)分别有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的孩子超过了1.2米,最高的已经超过1.3米。购买儿童票的标准早已滞后,免票的标准应该提高。
专家———以身高“论英雄”,不完美的进步
某社科专家表示,儿童购票作为一项关怀儿童权益的民生福利,保证其公平性十分关键。理想的福利机制是既不让一个符合优惠标准的儿童游离于福利之外,又不能让一个不符合标准的“儿童”挤占福利资源。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以年龄为标准来确定儿童的身份,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例如,国际列车的儿童票政策规定,4至12周岁的儿童,铁路客票票价为成年旅客票价的50%;在确定儿童运费时,以乘车开始之日的儿童年龄为准。而我国儿童乘坐飞机的规定,也是以年龄为准。因此,该专家认为,从发展趋势看,以年龄作为儿童票购买标准,比以身高为标准更为科学。
【延伸调查】
铁路对儿童票身高进行了调整,其他服务行业是如何规定的?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极地馆、太阳岛风景区公园、万达影院、麦凯乐自助餐、北方森林动物园等都规定:1.2米以下免票,1.2米以上为成人票价。在哈尔滨,以身高作为标准确定儿童票较为普遍,只有航空领域执行的是年龄标准。根据我国民航现行有关规定:两周岁至12周岁的儿童按“适用成人票价的50%购买儿童票”。
哈尔滨市公交系统现行免票标准是参照2005年修订后的《哈尔滨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执行。据规定,身高1.2米以下儿童可以免票乘坐公共电汽车、轮渡船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哈尔滨市公交IC卡,其《条例》规定,“只有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学生可以办理学生卡,持学生卡乘车可享受5折优惠,学龄前儿童暂不能办理学生卡”,又带有一定的年龄色彩。
尽管哈尔滨市各服务业执行的标准明确定为1.2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还是会引发一些尴尬的情况。记者采访了一位公交车司机,他说,车上投币箱旁边的扶手上,都用铆钉钉着一块铜牌,这是儿童乘客购票的参照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孩子个头不是特别高,驾驶员不会特别计较。但也有的孩子都过线一头了还不买票,有时也有争执。一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4岁,身高已经超过1.2米,有的时候坐车碰上好说话的驾驶员,解释一番也就不用买票了。但有的时候碰上不好说话的驾驶员,就得买票。虽然超过免票身高线买票是应该的,可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买大人票总让人感觉不太合理。对于各行业执行1.2米的儿童票标准,一位孩子家长颇有微词,他说,“十一”期间带几个同龄的幼儿园孩子去了趟动物园,就因为自己孩子的身高超过1.2米免票线1厘米,他就比别的家长多掏了几十元,真是不舒服。市民李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身高1.26米,她带孩子乘公交车时,司机让她给孩子交钱买全票。她也知道1.2米以上的孩子乘车都要买票,但是,不少小学、中学的学生都用公交IC卡,刷卡乘车只要0.5元,而且没有身高限制,而她的孩子因还没上小学没有学生证,反倒要和成人一样购票,觉得非常不公平。
从管理执行的角度来看,身高的确是快捷、简便的认定方法。但是,身高标准不够人性化和合理化的弊端又显而易见。有关专家建议,在当前情况下,采取身高与年龄折中和过渡的方式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