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2日讯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路、杂乱堆放的柴草垛、四处乱跑的鸡鸭鹅……说到农村环境,很多人眼前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而今,再进乡村,新的景象映入眼帘:农户门前是整洁的水泥路,路边不见了柴草垛、粪堆和垃圾堆,鸡鸭鹅等禽畜也搬到了专门的“小区”里,树木扎根在房前屋后……
农村环境干净了、亮丽了。长久以来留存的印象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村整洁优美的气息迎面扑来。是什么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中,我市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给农村带来了变革,让农村一改昔日的旧面貌。
治理农村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我市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山水园林城成为最鲜明的特征,市民充分享受着大树进城、人走林中、车行林下的惬意生活。然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前院后圈、人畜混住、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倒,成为影响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成为农村干部群众最为迫切的期望。
让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这是我市决策者的共识。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杜吉明向在场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声疾呼:“搞不好城乡环境就不是称职干部!”同时说:“好的要给待遇,不换面貌就换班子!”杜吉明在市里强调环境整治,出门在外也留意观察。外出开会,开会之余总向人家打听那里的环境如何,虚心询问环境整治方面的做法;到外地学习,走到哪里,环境卫生都是书记必看的内容。到山西长治学习考察,就是书记在一次学习中根据了解到的信息组织的一次大型活动。结果,在长治3天的时间里,考察团成员深入长治市及其所属的6个县20多个点学习考察,行走在长治的城乡,随便走进哪个村屯,不但看不到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甚至连一个塑料袋、一张废纸片都看不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如此效果。从长治回来,书记说“服气了、失眠了”。杜书记重视环境整治之程度,可见一斑。
只有认识提高、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抓好工作落实。针对税费改革后一些村屯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投入相对不足,存在污水脏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只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才是转变这一现象的根本。市委书记、市长和市级几个班子领导亲历亲为抓农村环境,各区县场党委、政府也迅速响应,切实把城乡环境整治摆上议事日程,抓在手上。各乡镇积极投入整治农村环境的大潮中。新兴区红旗镇、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勃利县永恒乡、桃山区万宝河镇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把治理农村草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大堆”、实现村容整洁作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来抓。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牵头,城管、交通、公路、林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和工作班子,实行乡镇领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帮包责任制,建立了严格的督导奖惩机制,并把治理“四大堆”,开展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活动列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软任务”变硬指标,层层落实,定期督查,年底总评,取得了显著效果;茄子河区中心河乡、宏伟镇,新兴区长兴乡,勃利县青山乡、抢垦乡也根据乡(镇)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抓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如今,各乡镇村屯多措并举,加快村容整治步伐,乡村道路建设硬化路实现全覆盖,村屯绿化、美化水平逐步提高,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大多数村屯得到落实。大部分农民的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市17个乡镇34个村屯环境卫生基本达标,70%村屯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顺民意让脏乱差出村屯
农民口袋鼓起来了,物质生活丰裕了。富而思洁、富而思美,已经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追求。因为村民们都懂得了一个道理,居住环境变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能营造良好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抓农村环境整治不能空洞说教,而是让它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各乡镇政府也把实现村屯道路硬化作为主要抓手,采取对上争取一些、政府补贴一些、企业赞助一些等形式,从村屯街道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带动了整体上的新农村建设。新兴区红旗镇红光村投资400万元,建成红光村6.5公里环村路,修筑主干道,安装路灯33基,修筑边沟1000延米,修建桥涵1座,修筑暗排水渠4000延米;茄子河区宏伟镇峻山村修建白色路面11条,总长3.5公里,投资130余万元;桃山区万宝河镇万宝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近400万元;勃利县永恒乡北兴村投资315万元修筑白色路面9公里,整村实现了硬覆盖,修建太阳能路灯148盏;双河镇永峰村投资25万元建设休闲广场,投资32万元建设路边沟,实现了全村路边沟全部覆盖;勃利镇全胜村、双河镇中和村村内巷路实现了硬覆盖。这些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积极争取,较好地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在前不久开展的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拉练检查中,全市17个乡镇34个行政村接受了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的大检阅,检阅将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清晰地呈现出来:勃利县勃利镇全胜村,环境整治给这个村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柴草堆进院、大小牲畜进圈、栅栏整齐划一,整个村面貌一新;茄子河区铁山乡立新村,边沟干净、栅栏规整、主干路实现了硬化,次干路实现了沙石化,一个崭新的农村新景象出现在眼前;桃山区万宝河镇万宝村环境整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村内无垃圾积存、无杂草丛生、无纸屑飞扬、无禽畜乱跑;新兴区长兴乡马鞍村的路两侧已很难见到柴草垛和垃圾堆的影子,基本达到了硬化、美化、绿化、净化,村民生活舒适度普遍得到提高。
整洁优美永远驻足乡村
农民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改变就是一场革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根本保证。
为确保城乡环境整治不反弹,市文明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下发了《镇容村貌整治》方案,提出了城市“十要十不”、农村“五要五不要”的文明行为准则。这些制度,约定俗成,行之有效,深得民心。不少镇村组织督导、拉练检查,定期对各户门前屋后进行卫生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制定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巩固提高”的工作方针,本着“先净、后绿、再美”的原则,深入推进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勃利县永恒乡坚持以科学规划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聘请佳木斯规划院为部分村屯进行了全面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示范村整体规划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实现了改变旧貌与建设新村的有机统一;勃利县倭肯镇将全年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到全镇总体工作目标考核中,完不成工作任务,年终单位不能评先进集体,领导不能评先进个人,形成全镇上下共同抓整治的良好态势;新兴区红旗镇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将环境整治资金12万元拨付到村,同时,对各村巷路全年垃圾清运资金进行核算,由镇经管站按月拨付;桃山区万宝河镇提出建设文明、生态、宜居、和谐的“绿色万宝河镇”,在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印制了《万宝河镇城乡环境治理暨美化绿化倡议书》2000余份,发放到全镇居民手中,利用广播、标语、公开栏等有效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行为;茄子河区宏伟镇成立了环境整治考评组定期深入全镇所有村屯,进行实地考评打分,形成考核结果,对工作不落实、整治不到位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问责,并限期整改,使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深入、有效推进。
农村环境整治走进了广大农村群众的心里,得到的是赞誉一片。
“现在,俺村的主要街道全部修成了水泥路,路面整洁,过去的柴草堆、粪堆不见了,农民身边的环境确实变美了。”中心河村村长刘文河如是说。“咱老百姓也爱规矩,讲卫生,眼下干净了,卫生了,就跟过年一个样!”村里的老人这样讲。“修道路,安路灯,铺路牙石,栽景观树,拆除违章建筑,规划整治农村环境,党和政府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正事。”记者采访到的所有农民群众,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