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7日讯 11日22时许,哈尔滨市突降大雪,气温持续下降,而位于道里区小建河街24号的居民家里却很暖和,要知道去年的这个时候,居民家的室温只有9℃左右。
小建河街24号是市机电设备总公司家属楼,去年委托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供热,质量很不理想。今年该公司未与供热单位续签供热协议,导致73户居民没有按时开栓。为此,市、区供热办多次召开协调会,经多方筹措资金,于11月7日晚完成并网改造,将热送到了73户居民家中。
和小建河街24号居民的感受相同,今年,哈尔滨市很多市民感觉家里比往年暖和了,似乎供热质量比往年有所提高。而这种感受从供热主管部门提供的数字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据统计,从10月20日至11月7日,有关供热问题的投诉共有1916件,而去年同期则是3018件,投诉率同比下降36.51%。
炎夏便想冬的冷
8月,正是哈尔滨市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而确保全市人民温暖过冬的供暖工作已被市政府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这是哈尔滨市历史上供暖工作抓得最早的一年。
据了解,早在5月,哈尔滨市各供暖企业已开始着手进行供热设施的维修改造和燃煤储备,目前燃煤储备率已达85%,另15%也已落实到矿山;针对去年的投诉,在夏季整改室温不达标问题3100件,协调解决弃管弃供隐患问题18件。
作为哈尔滨市最大的国有供热企业,为了确保69万热用户温暖过冬,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对安埠锅炉房、谷丰供热厂等19处锅炉实施增容改造项目;分户改造工程96栋楼、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8885户。今年维修、更新、改造供热系统的工作量是去年的11倍。截至目前,该集团供热投诉率是3年来开栓初期投诉率最低的一年。
属地管理缩短投诉半径
以往,哈尔滨市供热工作一直由市供热办宏观负责,只有十几个人的供热办面对全市如此庞大的供热工作和此起彼伏的供热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今年,哈尔滨市对供热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区区长是本地区供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遇有弃管等问题,社区、街道办事处要第一时间先接过来,控制局面,联系热源,保证居民不挨冻,这样,大大缩短了问题解决的时间半径。
同时,哈尔滨市今年还划拔5000万供热应急资金,在遇到供热问题时,各区有权支配。属地化管理将供热工作由从前的单一行业管理变成了“区———街道办———社区”多层管理,管理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了。
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66%
今年,哈尔滨市大力推进了小锅炉的并网,并首次探索实施了联网供热。
据了解,今年哈尔滨市推进大唐群力、西南部、哈热改扩建三个热电联产项目和捷能热力、华成热电等18个区域热源项目,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65%提高到66%。完成陈旧老化管网改造92公里,是哈尔滨市有史以来陈旧老化管网改造投资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同时,依托集中供热热源推进小锅炉并网,共拆并7兆瓦以下小锅炉200台,涉及供热面积420万平方米、居民4.5万户,是哈尔滨市有史以来拆并小锅炉最多的一年。
此外,今年哈尔滨市还首次探索实施了联网供热,哈热、哈发、中龙、哈投等4个大型热电联产项目通过联网的方式形成了3个局域网运行,一方出问题,另一方可救援,保证了供热安全。
考验刚开始供暖依然严峻
伴随着上周末的降雪和气温的下降,对哈尔滨市供暖工作的真正检验与考验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据了解,与去年相比,今年哈尔滨市煤炭到场价格涨幅超过25.6%,供热成本急剧增加;此外市区尚有大量的陈旧老化锅炉和管网勉强维持运行,一旦遭遇低温严寒天气极有可能出现故障隐患。截至目前,仍有太平南三道街等三四处居民楼因拆迁、分户供热等问题没有开栓供热。
居室暖则民心安。哈尔滨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冬季供热同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是老百姓冬季里最关心、最担心的事。目前,供热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法规体系不完备、机制体制不理顺、供热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在哈尔滨市依然存在。如何确保冬季供热不出问题、确保市民温暖过冬,有关部门在思想和行动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