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发展村。王勇军 摄
五大连池市发展村。王勇军 摄
五大连池市发展村。王勇军 摄
五大连池市发展村。王勇军 摄
黑龙江新闻网讯 土豆的能量有多大?能让一个当年的上访村,三年蜕变为五大连池市96个村中响当当的首富村。
土豆就是“金疙瘩”。农忙高峰时,2000人每天潮涌般到发展村来打工。村里人均收入由三年前的3600元增长到目前的万余元。村民们生活富裕了,小轿车也一辆接着一辆地往回开。
如今,被土豆点了魔法的发展村,既坚持做大做强马铃薯种植链条经济,又及时转换思路,在依托地缘优势发展路边经济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用“发展就是硬道理”来鞭策自己。积跬步,行千里,我们相信,发展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发展就是硬道理。
在五大连池市龙镇发展村,这句话唠在村民口中,同样也烙在村民心中,成为这个以发展为名的村庄的座右铭。
种上土豆眼光不“土”
土地中找到“金饭碗”
发展村,村不大,1400多口人,8000来亩地,还多是沙岗地。
村党支部书记庞友祥说,虽然村名叫发展,但过去名不符实,多少年也没啥大发展。
“俺村这地儿,种啥都干巴巴的。就是长土豆,个儿大,吃着口感好。”庞友祥说,当年村民都只是把土豆当口粮吃。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父亲带到山东、河北等地的马铃薯在异乡栽培后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当地人欢迎。然后,大家才意识到,土豆是个敲开致富之门的金砖。于是,父子俩一南一北,广泛宣传推销,并逐渐打开了市场。
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形成规模、叫响品牌,1998年,发展村将种植的种薯“花525”进行了国内商标注册,定名为“龙发”牌。目前,每年出产的1万余吨“龙发”牌马铃薯远销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7个省、40多个市县,给全村农民带来五、六百万元的销售收入。
对于从土地上捡到的这个“金饭碗”,村民姜玉祥深有感触:“今年,我光是卖土豆就赚了十三、四万元,刚入秋家里买了台微型车,现在是吃穿不愁,生活富裕。”他边说,边指着院子里停放着的那台银灰色微型车,“有了车就是方便,我家在附近龙镇农场、二龙山农场还有10多垧地,我这也算是实现了开着小车去种地的愿望了。”
姜玉祥还告诉记者,他家的收入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今年入秋以来,左邻右舍就添了三辆车。
小土豆能量有多大
“薯经济”催生首富村
小小土豆能量有多大?
——2009年,发展村实现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超过五大连池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余元,成了当地的首富村。
——村里成立了马铃薯种植协会,引进了“荷兰七”、“费乌瑞特”等优良薯种,改进田间管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村每年1200多万元总产值中有90%来自“薯经济”收入。
——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二龙山、襄河、尾山等邻近农场,每年总加工能力达50万吨,渐渐形成“薯经济”产业链条。大量深加工副产品和等外薯成为上好原料,促进生猪、黄牛养殖业的发展。
——村里的种薯种植从一个品种发展到14个品种,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万亩发展到4万亩,并全部实现订单种植。
——老党员庞英忠带领10多个农家子弟远赴内蒙古种植马铃薯,不但每人年收入超过5万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类似的农民经纪人全村不下10人。
——高峰时,日雇工超过2000人,拉动了当地雇工经济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龙镇镇长王洪江说,成了马铃薯专业村的发展村一招鲜,吃遍天。一些把土地转包给种薯大户的农民大搞运输业,既方便了薯农又获得了效益分成。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薯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
王洪江说,下一步,发展村的发展将有四个关键点来支撑。一是搞马铃薯的规模经营,这是拓宽市场的一种手段,“今后,老百姓可以拿着自己的土地入股,变成合作经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就有了时间从事养殖业或发展二、三产业,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二是计划投资120万元,建设年生产种薯3000吨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目的是让发展村的种薯更具竞争力。三是计划投资650万元,建设马铃薯加工厂。“我们要购置一条日处理马铃薯500吨的生产线,主要就是为了加工粉条、火锅粉、粉丝等中端产品,提高马铃薯加工产品附加值。”四是计划投资85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的天然饮用苏打水厂一处,王洪江说,发展村的水质各项指标,经过省权威部门的水全分析,优于相关标准,非常适合建设,该项目建设地点毗邻吉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为苏打水销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簸箕村”成了人气
新风貌绘就新蓝图
这几年,发展村的村容村貌变了。
王洪江告诉记者,发展村的地势呈簸箕形,四周高中间低。以前村里没一条硬道,无论阴晴道路中间都有两个车辙印,车辆一不小心就掉进路边沟,雨稍大一些,村子里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被淹。
从2006年至今,各级帮扶单位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帮助村里搞基本建设。修路时,黑河军分区的司令、政委带着黑河好八连上来了,五大连池人武部领导带着民兵上来了。老百姓一看,不用发动也呼呼啦啦上来了。三年时间,村里所有的路面都实现了硬化,所有的村道都进行了绿化,所有的厕所都得到改造。
新修的文化广场,原来是个小山包,村民建房都在那取土,久而久之就形成个大土坑。村支书庞友祥告诉记者,这个坑可没少祸害人,天黑看不清、雨雪天路滑,掉进沟里摔伤的不下十几人。村民王长山开拖拉机掉进沟底造成粉碎性骨折,花了2万多元也没好利索。老百姓提起这个坑个个咬牙切齿,都叫它“坑人坑”。新农村建设展开后,先后填挖土石3000多立方米,平整场地5000多平方米,又修上了围栏、铺上了地砖,种上了花草,安上了健身器械,建起了篮球场,愣是把一个“坑人坑”变成了开心广场。发展村也被评为省基层文化大院示范村。
如今,村里自来水入户率100%,村内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住房砖瓦化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新农合参合率100%,平均家家手机一个以上,家家都有摩托车,近一半的农户开上了小汽车……土豆村的变化实实在在。这个簸箕形状的发展村出名了,除了新农村的建设让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着实羡慕外,更是因为这里背靠国家风景名胜地五大连池,还是京剧《红灯记》李玉和原型曾生活工作的地方,这些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甚至吸引了著名剧作家何庆魁将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幸福和幸福不一样》的外景地选在了这里。
“这就是我们将来发展的另一个优势。”王洪江说,“发展村地理位置独特,伸手就能够着这些国家级的旅游资源,等今年吉黑高速公路建设好了之后,村里就成了旅游目的地的中转站。因此,村里打算整合项目资金,修建进村路口广场1500平方米,打造一个路边经济带。明年6月份,你们再来发展村的时候,就能看见这条村民出村入村的必经之路了。这样,村民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发展村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