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1月25日讯 时值入冬,正值农副产品销售旺盛时期,随着各种农副产品的陆续上市,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
近日,本报接到一些市民打来的电话反映,他们到农贸市场或早晚市场上购买农副产品时,轻信商贩的花言巧语,上当受骗。11月22日,市民李剑超给本报打来电话,向记者讲述他在路边购买木耳被骗的经过。本月21日中午,一名中年男子开着电动车在鹤城体育场西侧路口销售东北木耳,每公斤售价20元至25元,而市场价则在30元至50元之间。看价格便宜,再加上商贩的极力“忽悠”,李剑超买了2斤。回到家后,他将包装内的木耳打开浸泡,才发现所谓纯正的东北木耳竟是一种类似食用胶的物质“加工”而成。此时,他才发现上当受骗。李剑超表示,作为时令蔬菜的木耳,也遭遇了“模仿秀”,有不少人跟他一起也买了这种假木耳,他希望通过本报警示市民购买食品时,切莫贪图便宜,要细心查验,小心受骗。
像李剑超一样受骗的市民还真不少。 11月22日早7时,家住浏园安居小区的张女士到浏园早市买菜,看到一推自行车叫卖干豆腐的男子,“大姐,这干豆腐是我自己家做的,可好吃了,豆子都是自家种的,没上任何化肥,不好吃给我送回来,一分钱不要。”张女士仔细看了看,干豆腐的颜色确实鲜亮,油黄油黄地,看着就有食欲,她毫不犹豫地买了10块钱的干豆腐。到家后,放在锅里干豆腐竟然掉色了,变成了一锅黄汤。等她下楼再去市场找卖干豆腐的男子,那个男子早已不见踪影了。对此,市工商局食品科提醒市民,采购食品应尽量在大中型超市、食品商店、大卖场、规范的农产品市场食品销售点选购食品。不在无证食品摊点或食品摊贩处选购食品,不购买有异色异味或来历不明的食品。如干豆腐出现掉色,很可能是里面夹杂了食品添加剂或者色素出现了问题。同时,消费者在选购定型包装的食品时应注意食品外包装上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食品的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规格、配方或主要成分、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生产许可证号、QS标志等标识是否清楚、齐全,外包装是否整洁,有无破损,是否在保质期限内。如购买瓶装饮料时除要认真查看食品标签外,还要仔细观察瓶内饮料是否出现浑浊、沉淀以及一些来源不明的颗粒物,一旦出现上述问题,不要购买。在选购散装食品时应注意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罩上是否有食品的名称、厂名厂址、配料表、生产日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标签标注,特别要注意食品卫生和保质期,否则不要购买。在选购肉制品时,验看肉制品的检疫合格证,不采购无检疫合格证的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