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实现"历史突破" 粮食总产预计超千亿斤
2010-11-25 15:49:5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楠 梁镌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东北网记者 梁镌文摄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东北网记者 梁镌文摄

  东北网11月25日讯(记者李楠 梁镌文) 记者从25日召开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今年末,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五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其中,粮食总产预计突破1000亿斤大关。

  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五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实现新突破,粮食总产预计突破1000亿斤大关,登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新突破,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9.3%,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新突破,参合率98.84%,普惠长效的新型医疗制度全面运行实施;农村文化事业实现新突破,建成文化信息工程村级服务点9054个,文化服务载体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实现新突破,农村低保和五保户供养全面实现“应保尽保”。

  同时,35个重点示范村示范作用凸显,1008个试点村全部达标,282个弱势村发生显著变化,855个非试点村自发建设,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态势,城乡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今年我省粮食喜获特大丰收,总产超过1000亿斤;全省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实现5700余元,增幅超过9%。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84万千瓦,同比增长8.9%,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实现1300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8.5%。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实现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多元化。全省“一品村”发展到1950个。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预计到年末,今年新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全省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9%以上,除大兴安岭外,实现全覆盖。今年又有22万户住在泥草房的农民喜迁新居。三是半数以上农民吃上安全水。今年建设1999处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全省已解决50%的饮水安全问题,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20万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139个,受益农民14.5万多人。农村能源由小型户用向大中型整村共用转变,由利用单一沼气向秸秆固化气化、浅层地热利用等形式转变,由注重生活用能向生产用能等领域综合利用转变。绿化10087个村屯,已完成21963个村屯绿化任务,使农村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公共服务全面加强

  今年,全省完成150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培训农村300余名中小学校长,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完成了364个文化站建设。建设文化广场3367个,图书室3426个。已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9054个,实现全覆盖。全省300多个文化单位与426个县、乡、村建立了对口联系点,初步形成了“文化下乡网络”和“文化辅导网络”。推进农村“三网四化”,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4%,佳木斯、鹤岗、绥化达到100%。截至目前,保障低保对象111.3万人,比上年增7.6万人,发放低保金8.2亿元。启动第二批农村新型社保试点,覆盖面28个县(市、区),达到全省人口的30%。结合办公场所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已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338个。

  民主文明进程加快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尤其注重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提高了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强村干部队伍。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向村民公开,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各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开展资金、技术、劳务和农产品营销等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体系,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935个,入社社员达到15万人(户)左右,带动农民100万户。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6997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2万亩。全省已有59个县市与71个农场建立了共建关系,共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共建领域不断拓展。由原来单一的代耕合作延伸到种植技术推广、水利设施建设、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经济组织、社会事业和小城镇建设等领域,合作共建正朝着区域和谐、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共建层次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