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1月26日讯 无自来水,喝水、用水要用钱买;无暖气,取暖靠烧炕;无厕所,如厕要走10分钟,花费5角钱入公厕。房屋东倒西歪,地面到处是泼出来的泔水结成的冰包。这不是电视中的场景,在哈市二环桥下,河鼓街和河梁街交叉处的棚户区居民就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我们做梦都盼着拆迁”是这些居民普遍的心声。
房屋日久失修 居民被迫“迁移”
在哈市河鼓街与河梁街交口处,哈木器厂附近,距二环桥不足10米的人行道上有一处棚户区。远远看去,这里和周围的高楼大厦极不协调,低矮的房屋,从远处看甚至有些东倒西歪。很多房屋的大门上都挂着大锁头。其中一家正阳饭店顶头的“1976”字样,彰显着这里的沧桑。一个小男孩在写有“危险”字样的大门下玩耍。个别屋子外面张贴着的招牌显示着还有人在此居住。
木器社区的童主任说,这片棚户区修建于1958年,住户共有30多户,现在除了七八户做小买卖的,老住户只剩下了一对兄弟俩。这片棚户区由河鼓街和河梁街两部分组成,横向的属于河鼓街,竖向的属于河梁街。童主任带着记者去拜访驻守的兄弟俩,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兄弟俩不知道上哪取暖去了。
生活艰难 居民盼拆迁
记者走入一家做冬衣的裁缝铺,通过两三米长的狭长过道,走上三四级台阶,就是这家四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记者看到,在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一铺炕占了一半的地方,炕的旁边支着一张小床,黄女士说,自己和丈夫还有小女儿挤在炕上,大女儿睡在小床上。炕上、小床上,还有旁边的箱子上都堆满了黄女士做的衣服、布料等。小床的旁边是一架缝纫机,黄女士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还在缝纫机上忙活着。她说,冬天的时候就靠烧炕取暖,白天烧一次,晚上睡觉的时候再烧一次。尽管如此,黄女士在家里还是穿着厚厚的棉衣。“天气再冷些,就烧烧炉子,因为家里有孩子,烧炉子不太安全,不到非不得已尽量不烧。”
黄女士说,家里的用水是从对面的浴池里买来的,每桶5角钱,平常只做饭的话,一天一桶水就够了,碰上洗洗涮涮的,一天得用好几桶水。说到如厕问题,黄女士略显尴尬,“最近的公厕在河清街与达道街交口,要走10分钟,每次收费5角。”黄女士指着旁边一沓黑塑料袋说,“冬天冷,我们就用那个,然后再扔掉。”“周围的邻居但凡有点办法的都搬走了,或是租房,或是买房,我们只能住在这里,大人倒是好对付,关键是苦了孩子,我们做梦都盼能早日拆迁。”黄女士感慨地说。
还在经营着一个小仓买店的王先生说,他在这附近租了一个房子,白天来这里打理小店的生意,晚上就回租住的家里,“这里实在太冷了!”
拆迁已上日程 居民有盼头
记者从哈市道里区棚改办获悉,此处棚户区如今已经列为2011年拆迁项目之中。此前相关部门已对这里的房屋进行过调查摸底,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该地块将规划为公共绿地。被拆迁居民需要异地安置,拆迁改造要与其他的地块捆绑后一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