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内展、南扩、北进、外拓”。齐齐哈尔市加大外埠和内转劳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劳动力转移发展成为农村“第一经济”。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拿回劳务收入76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的工作目标。
齐齐哈尔市有174.8万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这个市通过政府、能人、中介组织和劳务基地联动,劳务输出由“游击队”式的输出向有组织的“集团军”输出转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企业管理和技术工种的有23万人,出租车司机、“亮心大姐”家政服务、EOW电工电子、美容美发等劳务品牌叫响省内外。农村劳动力也开始由异地外埠转移为主向内转和外输并举转变,全市向省外转移农村劳动力50.8万人,劳务输出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1个。
“我一直想到外面闯闯,可文化不高又没技术,很难找到就业岗位。后来县里举办了技能培训班,我选择了焊接专业。现在一个月基本工资能拿到3800元。”在宁波满祥船舶制造公司务工的依安县农民工杨洪林说。齐齐哈尔市把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作为根本,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办学方式,强化项目管理,推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今年全市认定阳光工程机构63家,年培训能力达7.5万人。
加大外埠和内转劳务市场的开发力度。今年全市一改过去主要由劳转干部与外埠用工企业搞对接和以县为单位召开大型劳务对接会等方式,按需对接,快速输出;终端对接,不求规模,只求实效;面向农村,贴近农民,一次对接,一步到位。按照巩固老基地、辟建新基地的原则,通过乡村自建、能人帮建、领导辟建、政府组建等多种途径,在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满洲里等38个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依托基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7.8万人,有效地发挥了基地的聚集效应和吸纳作用。
开展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工作。今年,在大连、天津、青岛、满洲里等6个城市建立14家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覆盖农民工10万人左右,全市720名农民工异地报销医疗费用173.4万元。齐齐哈尔市力争三年内在20个省外农民工打工集中城市建立50家新农合定点医院,每个县(市)达到5家以上,覆盖农民工3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