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十一五”变化之“食”:饮食消费质量提高
2010-12-03 10:33:42 来源:东北网-七台河日报  作者:杨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3日讯 即将过去的5年,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民以食为天,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的方面就有许多具体的体现。

  辛贵廷老人说:“我们家在农村,一对儿女都在外忙自己的事,平时只有我和老婆子两个人在家。我和老婆子打小就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多少年来都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对吃没什么讲究。这几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嘴也好像娇贵起来了。

  “以前一日三餐不管冷的热的都能往下咽,剩菜剩饭热热烩烩也都吃了。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人的‘毛病’也多了,凉的饭菜是绝对不吃了,菜也是每餐炒新鲜的,而且还得变着样儿地做。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后,日常开销明显增多。农民吃得更精致,东西买得也更贵。虽然如此,可随着大家收入的增加,用在吃的方面的消费和总支出相比,比例却是更低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这么舒心啊!”

  市民王丽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什么年代,吃饭都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然而,不同的年代,菜篮子的东西决定了饭碗里的东西。这些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菜市场里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多,而且居民可以在任何时候买到反季节的蔬菜。二三十年前人们向往大鱼大肉有油水,进入新世纪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现在人们更进一步,不仅讲究营养均衡,还要求绿色环保。无公害蔬菜、放心肉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如今粗粮又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备受百姓青睐。现在‘富贵病’逐渐增多,当年的‘忆苦饭’已成为如今的‘保健饭’,粗粮细做、粗细搭配,既丰富了口味,又调配了营养。现在,人们回归自然,开始喜欢山野菜、玉米荞面等蔬菜和粗粮,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吃得舒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还要吃得健康,吃出文化。市民于海若说:“节日家宴、生日宴、朋友聚会等就餐健康消费成为首选。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传统的‘色、香、味’转为注重‘安全、卫生、健康、营养’,安全饮食意识进一步增强。‘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顿无菜。’今天,餐桌上的营养越来越被重视,吃什么菜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已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最关心的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已经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居民越来越舍得花钱下馆子。在改善生活、调剂口味的同时,‘吃出文化’、‘吃出情趣’成为人们食品消费追求的新目标。现在我市餐饮业很是兴旺,各式饭店遍地开花。一到周末或是假期,人们三三两两相约去喜爱的餐馆吃点什么,不需要花多少钱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花钱下馆子,成为节假日和亲朋聚会的首选之处。”

  回味饮食餐饮文化的变化,再看看今朝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向小康社会迈进,这也是我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美好。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