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2月8日讯 今年,CPI(消费物价指数)这个专业名词,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心跳。10月份,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高物价之下的民生备受关注。
国务院推出“国十六条”,各地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的政策也相继推出。普通民众也各显其能精打细算,我市街头巷尾“节俭”之风劲刮。饮食不再常常下“馆子”
家住浏园安居小区的陈女士,是楼下“粥铺”的常客。早晨为了能多睡会儿,陈女士经常和儿子到楼下粥铺解决早餐问题。可这两个月,陈女士不是万不得已不再轻易到外面就餐,每天比以往早起一个小时做好早饭,也不再像往常一样动辄就去下馆子。
“普通包子由原来5毛钱一个,涨到8毛一个,茶蛋、豆腐脑也都涨了。以前我和儿子一次早餐有三四元就够了,现在一次得六七元。我是工薪阶层,经常如此,真有点吃不消。”她说,日子得悠着点过,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衣物不再月月“添新”
李丹两口子是我市一户普通双职工,两人月收入约5000元。33岁的李丹和众多女性一样爱美,几乎每月,她都会为自己购买喜爱的衣物。
负责持家的李丹,今年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大,因此,不得不放弃一些购衣计划。前不久,她在百货大楼相中了一件标价798元的女士衬衫,回家在网上搜索同一品牌的那款衬衫,标价518元,通过与网上商家讨价还价,最终商家勉强同意500元可成交。对于这结果,李丹还是觉得有点贵。犹豫再三,她最终决定放弃购买这款衣物。“生活成本在增加,可我和丈夫的收入并没有因为物价的上涨而上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过日子得通盘考虑,不能只顾自己的喜好。只有精打细算,日子才能细水长流。”李丹这样说。买菜大念省钱经
市政小区的李奶奶总结了一套“省钱经”,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李奶奶的“省钱经”还颇受子女和邻里的热捧。“一早,先去锻炼,估摸着龙沙早市快下市了,我再去早市儿买菜。那时,蔬菜水果卖得快差不多了,剩下的商家往往会便宜卖,避开早高峰买菜和水果,就能省些钱。”李奶奶说。她还津津乐道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已的省电经、省水经、省气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天寒地冻,李奶奶家的窗台上却绿意盎然。几个大盆里种了生菜、香菜、小葱、蒜苗和韭菜。小菜长得绿油油的。李奶奶说:“现在大蒜、大葱太贵了,种几棵在花盆里长得都挺好的,随时吃随时拔,又省钱又新鲜,种得好的话可以吃上几个月。”几个邻居看李奶奶这招不错,也纷纷效仿着在自家阳台上种点小菜。李奶奶说,“物价涨了也不用怕,只要多花点心思,照样能把日子过得平和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