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8日讯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居环境和民生明显改善,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700亿
五年来,我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700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00美元,年均增长18.1%;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8.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达到2650亿元,年均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8.1%。
现代服务业成拉动经济主要动力
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预计分别达到444亿元、1406亿元和18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6.4∶35.3∶48.3调整为12∶38∶50,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工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现代农业建设效果显著,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占农业比重预计提高到47.5%。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四大主导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到83%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金融、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外包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被国家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
我市始终坚持“大哈尔滨”理念,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实现呼兰、阿城撤县变区,市区面积达到7086平方公里。启动实施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构建了以松花江为纲、“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格局,通过北国水城、科技新城、工业新城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修路建桥全面改造城乡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哈大客运专线、哈西客站、哈大齐城际客运专线,哈同高速、哈肇路、讷鸡公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大顶子山航站枢纽工程投入使用,改变了松花江的水环境景观;建成两座城区跨松花江大桥,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对120余条道路进行了结构升级改造;磨盘山供水工程全线竣工,“三沟一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群力、平房、信义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城市气源转换全面完成。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建农村公路14396公里,建成水库188座、大型机电井2.2万眼,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59.3%;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33个,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0万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8.8%;造林1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空气优良天数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
“十一五”期间,我市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243个,“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48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市区空气优良天数首次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可以完成国家和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1726户国企实现改制
“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1726户国企实现改制,企办学校、医院、分离移交任务全部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顺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同时,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发展,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一五”末,我市已与30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与18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五年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到27.13亿美元,累计进出口贸易额预计达到163.73亿美元,年均增长15.6%。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预计达到53万人
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至“十一五”末,累计城镇新增就业预计达到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7%和13.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8%和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四点五以内,并成功举办第24届“大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