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冰城棚改超越自我的惠民实践
2010-12-08 13:39:2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孟庆宏 刘述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棚改安置项目群力新苑

向进户的棚改户发钥匙

  东北网12月8日讯 到目前为止,今年哈市已先后实施棚改拆迁项目42个、518万平方米,将有近两万户棚改居民迁入新居。然而,棚户区改造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一批批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如果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这何尝不是一个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其说是一项工程,不如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一次自我超越,是一张考卷。考生是各级政府,而那写在百姓脸上的笑容,又何尝不是回馈给“为民执政”者的最高分数——

  时值寒冬,道里区群力西区棚改易地安置小区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回迁户们为了能赶在新年前入住,一领到钥匙就开始装修新居。望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整洁有序的小区环境,想起年初还在居住的破旧房屋,回迁户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今年,我市把棚户区改造列为“中兴”战略的三项核心工程之一,并提出从今年起,将棚户区改造范围扩至绕城高速(四环)以内,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134万平方米棚改任务。由此,原本作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收官”之年的2010年,变成了棚改扩容的起步之年。到目前,我市年内先后实施棚改拆迁项目42个、518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50%;开工建设761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63.6%;当年完成投资108.6亿元,超过前两年棚改投资之和。年内将有近两万户棚改居民迁入新居。

  回望一年来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一个脉络愈加清晰:棚户区改造在哈尔滨已不仅仅是“拆”与“建”中的此消彼长,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破资金瓶颈融资60亿为去年融资总额5.62倍

  棚改大扩容,资金从哪来?为保障棚户区居民的利益,我市不断加大政府主导的棚改建设力度,更加剧了资金紧张的程度。

  破解资金瓶颈,必须寻求融资保障新超越。今年,我市一改过去单纯靠政府投入或以开发商为主的拆迁运作模式,确定了“政府统筹扶持、市场运作为主”的原则,依托哈投集团融资平台组建的哈投民生公司作为棚改融资的市场主体,先行筹措投入拆迁启动资金,撬动贷款,实现了从政府到企业,再从企业到政府的融资主体转换,使棚改资金合理流动起来。

  回想起年初以来的融资经历,市棚改办负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为迅速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新年刚过3天,棚改工作人员就放弃休息提前上岗,在市棚改办牵头下,将各区涉及棚改项目的规划、土地和项目单位等相关负责人全部集中到银行进行‘一站式’现场办公;审批模式也由以往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仅用3天就完成了贷款所需要件,1个月内便落实了29.65亿元项目贷款。”

  除银行贷款,今年我市在棚改项目中还首次使用了公积金贷款。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前介入,与棚改项目建设单位密切沟通,并帮助准备前置要件。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赴京汇报,公积金中心主要负责人14次赴京联系沟通,并抽调中心业务骨干为建设部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贷款程序和工作规范以及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做了大量工作。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位,贷款发放要件齐全,今年8月初,我市顺利通过国家7部委评审,在全国28个试点城市中,第一家率先实现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7亿元。

  依靠各部门积极配合以及不断开拓融资渠道,今年以来,我市棚改项目共融资59.55亿元,为去年融资总额的5.62倍,创下棚改融资新纪录。

  破拆迁难题拆迁面积达年计划150%

  拆迁,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因为它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各种矛盾。

  而在哈市每一个棚改决策者、操作者眼里,只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出政策、定措施都着眼于让利于民、谋利于民,“第一难”其实并不难。今年,我市最大规模的棚改,计划拆迁345万平方米,到11月中旬已拆迁518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50%。

  这“150%”,靠的是政策的支撑。在以往“拆一还一”上靠户型、“最低40平方米保障房,可先租后买”、“奖励期内搬迁验收奖励1.2万元”、“低保户给予2万元补贴”等政策基础上,今年我市又推出了一系列更加优惠的拆迁政策:正月搬家验收,每户给3000元搬家补贴、2000元租房补贴款;选择易地安置的免费增加10平方米建筑面积;对于楼层差价,回迁安置高层将按6层起,每上升一层每平方米加收20元,18层以上按18层计算,6层以下不加价,原面积部分不加价,顶层不加价……虽然民间有“正月不搬家”的习俗,可拆迁规模达3600多户的中华巴洛克改造二期工程,从2月末召开拆迁动员大会,到4月6日实现净地,比拆迁计划整整提前了半个月,期间跨越了几乎半个正月。

  这“150%”,靠的是执行力的保障。通过“至少3次入户宣传、召开2次群众大会、组织1次群众听证”的“321工作方式”;群众代表、纪检监察和社会各界的三重“复式监督机制”;有的放矢,逐一有针对性解决各片棚户区主要矛盾问题的“四大维稳措施”等做法,进一步解开了百姓的一个个心结,换来的是全力配合与支持。

  这“150%”,反映的是政府与被拆迁居民间的默契。拆迁过程中,请群众代表进行全程监督;回迁户型设计中,请群众广泛参与;安置工程施工建设中,请百姓进行质量监督;回迁入住时,一律实行公开选房号……这一系列公平、公开、公正的举措,不仅使政府为百姓谋的“利”,不折不扣地落入棚户区居民的“口袋”,更换来了百姓的放心、舒心。

  创新回迁模式易地集中安置疏解城区密度

  今年我市首次采取了棚改易地安置项目集中建设的新举措,分别在道里群力地区、南岗哈西地区、香坊区和道外区集中建设了4个棚改易地安置项目。这是在以往棚改项目货币补偿、原地回迁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这创新,缘于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有效疏解中心区人口和建筑密度的高瞻远瞩。

  群力西区易地安置暨保障住房项目,是今年全市最早开发建设的4个易地安置项目之一。11月中旬,随着群力西区一期项目交付使用,可为包括道里新生街“朝鲜屯”、机场景观路北侧以及菜库街等道里区内的棚改居民提供易地安置的选择;同时,也为我市未来棚户区改造拆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即先安置后拆迁,这意味着今后在对棚户区进行改造时,百姓无须临时租用周转房,可以直接到易地安置小区选房入住。在保障了被拆迁住户利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因拆迁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

  拆迁占地面积达107300平方米的中华巴洛克二期棚改项目中,有3600余户居民由此腾迁,并被易地安置到道外陶瓷小区一期。随着中华巴洛克二期实现净地,6月起保护性施工开始。这片昔日狭窄而破旧的街道、低矮的二三层小楼和小平房群,如今已焕然一新。据了解,中华巴洛克二期改造项目通过完善周边道路交通体系及配套设施,将建成集餐饮、旅游、商业、观光于一体的产业核心区,不但可以恢复一期项目的活力生机,还将把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冰城的新地标。

  在南岗区哈西地区和香坊区木材东街地段建设的两个棚改易地安置项目,也都位于城市发展的新区。对此,市棚改办负责人表示,通过这4个易地安置项目的集中建设,除可把中心区棚改居民向二环周边转移安置,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还将为我市城市未来整体发展和向四环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持。

  做足“保障”文章提升棚改项目民生含金量

  在棚改项目中尽量挤出效益空间,积极配建保障性住房,加快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我市相关部门在今年棚户区改造中进一步挑战自我、自加压力。

  为确保动迁中租不到房或租不起房的居民能够有房可住,我市首次实施周转房安置政策:由政府出资兴建动迁周转房,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动拆迁无房户使用,缓解拆迁“过渡难”问题。按计划,今年的棚改项目将配建10万平方米周转房,约提供房屋2000套。

  在群力西区易地安置房项目中,公共租赁房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据市棚改办负责人介绍,为了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大学生以及清洁工等“夹心层”群众的居住问题,今年初,我市制订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计划,这些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就是以棚改项目为主。据群力西区安置项目推进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该小区将完成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总计约500套。目前,群力西区公租房已经竣工,相关部门将制定入住标准,经过选号、公示等程序,我市一批中低收入家庭将有机会住进公租房。

  根据规划,我市将利用今、明两年时间,以棚改项目为主,在全市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万平方米,约5000套住房。今年首批安排12.52万平方米、2590套的建设任务,年内竣工3.5万平方米、700套,到明年底全部竣工。

  为给廉租房住户提供更为便利的居住环境,我市还在棚改项目配建的廉租房中,由政府出资为廉租住房配建厨卫设施,并进行简单装修,包括卫生间、厨房,基本可以保证交付使用后,廉租户入户即可居住。

  提升建设标准棚户居民一步迈入“宜居”

  大理石楼道、宽敞社区、凹凸错落的建筑群……坐落在群力西区的这片建筑,是我市最大的一片棚改易地安置小区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一期竣工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

  “这是按照低碳环保、智能安全、经济适用、绿色宜居设计理念建设的棚改新居”,群力西区易地安置暨保障房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最初规划定位就是区域功能丰富、田园式布局、舒适安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精品住宅小区。“目前,小区内水电气、网络通信、数字电视、停车位等一应俱全。”

  据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棚改项目建设不是单纯地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更要全面提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要建设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高品质宜居小区。”据了解,为了让所有棚改项目都宜居,我市超前规划了老年人活动中心210处,社区图书馆61处,社区卫生站82处,警务室159处,居委会或社区服务中心123处,公厕66处,垃圾压缩间215处,公交首末站30处,中小学和幼儿园76处。配套建设水、电、气、热、通讯、消防等管网107万延长米,建设市政配套道路30条。这些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进行,实现配套与建设一次完成,确保了配套设施的完备、齐全。

  围绕“民生”做文章,把“民生”两个字放大、再放大。冰城的棚改从未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

  拆迁51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76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8.6亿元……这一系列数字是一张“民生清单”,更是一个“发展坐标”。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