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鹤岗12月9日讯 资料显示,去年鹤岗市工业总产值为175亿元,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39万吨标准煤,产值能耗为1.75吨标准煤/万元,经济快速发展承载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巨大压力。高碳能源结构加上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转型能力的有限,造成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为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近日,国家统计局鹤岗调查队针对我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鹤岗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力度,逐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并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型生态文明城市。先后下发了《鹤岗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鹤岗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鹤岗市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等政策规定,实现了GDP能耗由2005年的2.66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1.75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由3.6万吨减少到3.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02%。全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前一项中心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安排落实污染减排项目33个,总投资17.3亿元,是“十五”期间治理工程总数的2倍。实施了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完成鹤矿集团工业锅炉改造、鹤矿集团10万千瓦矸石热电厂、黑龙江省兴汇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余热供暖工程等节能项目建设任务,年节能近30万吨标准煤,取缔燃煤锅炉151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12万平方米,节电6415万度。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截止目前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已完成186万平方米。
每年通过市长环境目标及政府签状形式将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及重点减排企业,并对减排结果进行年终考核。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促减排,2009年7户重点污染源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全部完成;加强监督管理促减排,水、气等11户国有控股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及市级网络平台建设全部完成;新建项目全部实现增产不增污。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促减排,开发稻壳发电、风能发电、煤层气能源项目,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2.94亿千瓦时/年;调整产业结构,完成8户造纸企业关停及8户造纸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实施“五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减排责任进家庭、进学校、进工厂、进军营、进机关活动,有效促进了减排工作的开展。
全市大型煤炭开采企业矿井水进行了净化处理,实现综合利用,年减排矿井疏矸废水350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原有25户煤炭洗选企业的洗煤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利用,年减排废水600万吨,回收煤泥4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540万元,新建17户选煤企业“环评”批复,全部采取闭路循环生产工艺,废水全部实现零排放;宇城空心砖有限公司、鹤矿集团矸石热电厂、水泥厂、空心砖厂、布道板厂等一系列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年消耗煤矸石90万吨、粉煤灰及炉渣85万吨,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十一五”以来项目“环评”审批合格率100%,否决不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项目5项,淘汰关停落后企业12户,对5户造纸企业进行了产业优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优势项目上马,继续创建“环保绿色通道”,华鹤120万吨甲醇项目、万昌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90万吨焦化项目、萝北县望云峰风力发电项目、金盛粮油稻壳发电等14项清洁、新型能源替代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2008年以来,鹤岗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和投入。2008、2009两个年度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天数达到了331天,高于省政府下达324天指标的2.16个百分点。主要纳污河流小鹤立河出境三股流断面水质由2006年的Ⅴ类水体,变为Ⅳ类水体,COD浓度同比下降58.14%、悬浮物浓度同比下降26.86%,出境水质最佳排名位居全省第三位。
我市通过沉陷区、棚户区改造的加速实施,努力打造主城区,实现旧貌换新颜;通过麓林山、小鹤立河新区的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城市个性新区;通过改造城市出口及整治周边环境,努力打造开放、枢纽城市特色风景线;通过五山六水七区建设,综合开发、整治、建设近郊水库、湖泊、过境河流,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丽景;通过城郊风景区、休闲度假区和卫星城镇区的快速开发,努力打造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的胜地;通过城区“五山”、工矿废弃地、沉陷区腾空地的绿化治理,打造林在城中、城市与森林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最高境界;通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打造鹤岗市民良好文明素质新形象,努力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建设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鹤岗市依托煤炭等资源发展的工业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占全市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在节能改造、污染减排等方面发展较快,但市民们对低碳经济认识粗浅,难以形成自觉关注与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一些企业虽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尚有不足。且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产品需求旺盛,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对滞后,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加大。
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整体科技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限,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导致用于低碳技术创新的资金匮乏,研发和推广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且重型化产业类企业的一些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资金和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数十年以上,即未来几十年的排放状况不可避免地就被“锁定”在一定的层面,技改、转型不但投入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电力、洗煤等行业,企业要转型要承受巨大的转型成本。这些成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废气、废渣、废水是伴随高能耗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影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及环保部门在对于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工作中来自多方面的阻力过大,也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步伐。
我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而且近期内仍将延续这种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格局。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型企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了一种政策性冲击,使不同层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大相径庭。对于企业来说,经济效益高于一切;对于市民来说,眼前利益重于将来。
鹤岗地处偏远,收入普遍偏低,现有部分人才的流失、人才的储备不足、人才战略的不完善共同导致了我市科技水平相对滞后,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同程度地影响低碳经济的整体推进。
面对存在的问题,营造低碳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将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