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绥化:“我说这五年”系列报道之住房篇
2010-12-15 16:10: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核心提示

  辉煌“十一五”,社会大变化,民生得改善,百姓感触深。从小家庭,看大变化;从身边点滴,看社会进步与发展。从即日起,本报将在《社会屏幕》专刊连续刊发“我说这五年”系列报道,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回眸“十一五”,畅谈新变化,见证大发展。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小平房到大楼房,从旧楼房到新楼房,住上好房子,是多少百姓一生不断为之奋斗的梦想。这五年,你家的房子换了吗?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市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住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切实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庆安县勤劳镇曙光村。徐文革 摄

  从破土房到新楼房

  采访对象:绥棱县阁山乡永清村6组村民孙国权

  采访人:张增阳郭鑫张佰明

  11月22日上午,阁山乡永清村6组村民孙国权在村民们的帮助下,热火朝天地搬完了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些东西。初冬的寒冷掩不住孙国权内心的火热,他和这朝夕相处30多年的老房子似乎有些难舍难分。孙国权向老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禁不住满眼泪花。是啊,老房子、老房子,老房子给予了他太多的情感。

  孙国权的新家在七单元601室,新装修的房子整洁、暖和,卧室、厨房、卫生间布局合理。“我这是两室一厅、6层的,地面全是瓷砖、门是免漆的……”孙国权和妻子看着新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房子站在窗口就能看清我们整个永清村,真敞亮啊!”孙国权端详着新房子里的一切仿佛在梦里一样。

  “如果没有政府好政策的扶持,我真不敢想住上新房子,更不敢想能住上楼房了!”孙国权满眼深情地诉说着对新房子的情感和老房子的回忆。

  “我家住在永清村6组,两间泥草房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父亲唯一的财产,我成家后一直和父母生活在那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父母年迈多病,家里仅靠两公顷多地维持生活,多年来给父母治病、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能遮风挡雨,多年的破土房修了又修、抹了又抹,只能将就着维持,夏天往屋里灌水、冬天冷冰冰,这么多年没有一天不为住房发愁啊!如今,农村想盖个新房得十好几万元,我是想都不敢想啊!”

  谈起老房子,孙国权哽咽着。老房子留给他更多的是感伤。

  “今年,在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村里盖起了集资楼,我作为村里的贫困户,每平方米交700元钱就得到了一套面积67平方米的新楼房,其他费用按政策由政府给予补助,这个房价别说盖房,就是买旧平房都买不下来。这不,村里又帮我贷了3万元钱,我花了1万多元进行了装修,一入冬就搬了进来。虽说是因房子拉了点饥荒,但我一点也不愁,好好侍弄土地,农闲时再打点工,一两年我就能还上这点钱。”

  孙国权从住了30多年的泥草房搬进了能和城市媲美的新楼房,仿佛一夜之间跨越了几十年。在孙家人眼里有了新楼房就有了新生活、有了新希望……


  小村有了“别墅”群

  采访对象:庆安县致富乡党委书记孙合江村民朴东日

  采访人:贺丹

  告别低矮、潮湿、破旧的泥草房,庆安县致富乡兴隆村留守的农户如今都住上了整村改建后统一规划的“小别墅”。 34栋整齐划一的砖瓦房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乡党委书记孙合江告诉笔者新兴隆村的由来。

  “兴隆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后来随着赴韩国打工潮的兴起,农民才过上了温饱生活。针对这个村的特殊情况,今年年初,庆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兴隆村整村改造项目作为大事大项来抓,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明确部署和详细安排。整个兴隆村通过政府投、部门帮、企业捐、农民筹等办法共投资1765万元,兴建了34栋78户具有浓郁朝鲜族建筑风格的挑檐民房。”

  已经建好的挑檐房在阳光的映照下很是醒目,兴隆村农民朴东日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我家原来住在矮小的土坯房里。房子冬天冷、夏天漏,被烟熏得房顶和墙黑乎乎的。家里人多房子不够住,拥挤不堪。虽说也不缺吃不少穿,但住得不舒心,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啊!看看现在的家,屋子里厨房、卫生间都有,外边还有车库,上下水全部入户,家家都新砌了菜窖,电缆、通信光缆、电视光缆全部埋在了地下,原有的沙石街道全部变成了水泥街道。要是没有党和政府,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朴东日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全村人一起住上了楼

  采访对象:庆安县勤劳镇曙光村农民李振和

  采访人:贺丹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日前,笔者来到庆安县勤劳镇曙光村,听村民李振和介绍全村1348位村民是怎么圆上住楼梦的。

  李振和:“泥草垒成的墙面、破碎瓦片和稻草搭的屋顶、有些糟烂的木头窗门。过去的曙光村建造的房子大多是这样的特殊构造,农村人喜欢称它们为‘土窝’。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最早的房子就是这种‘土窝’,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我家的房子几乎每年都要维修好几次。但这破房子再修也不行,夏天‘土窝’就经常在风雨中‘飘摇’。有一次,老伴儿正在屋里做饭,只听‘哐当’一声,抬头一看,半个屋顶被大风掀翻了,雨水直往屋里灌,真是吓死人了,一家人多想住上砖瓦房啊!没想到这愿望去年终于实现了。去年,村里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新建了4栋楼房,全村190户村民、1348口人全部搬进了楼房。楼房有上下水,还是集中供热,有线电视、互联网入户。楼前每家有3垄地的小菜园,夏天吃菜不愁了。两排住宅楼间是健身休闲广场,里面有健身器材、凉亭、路灯,还种了风景树、花草。住宅楼区西侧是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逢大集时办什么事都可以,非常方便。新村内建了朝鲜民族风情园,还有集餐饮、娱乐、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朝鲜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夏天还有不少城里人来这里旅游呢!”

  李振和的介绍让人禁不住心生感慨:如今的曙光村真不愧是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啊!


  我们的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

  采访对象:北林区太平川镇北星村农民朴贵淑

  采访人:李海亮记者许宏伟特约记者张君实

  北林区太平川镇唯一的朝鲜族村北星村,通过新村集中改造建设,昔日的空闲屋和倒塌房变成了一排排淡雅别致、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别墅”,北星村成为集生产、居住、旅游于一体的新村庄。11月23日,记者来到村民朴贵淑家,和她聊了起来。

  朴贵淑:“我们村是水田区,过去住的地方地势低洼、道路泥泞、排水不畅,一到雨季,家家饱受水害侵袭,屯内大雨涨大水、小雨淌小流,房屋进水,常年阴暗潮湿,每年都有房屋倒塌的。以前我们一家人居住的房子是泥草房,房子盖20多年了,里面的墙没刷过,用报纸糊的,屋顶还漏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滴水,有时三四个盆接水都不够用,每逢刮风下雨就担心自己家房子会倒塌。风大时房顶上苫的草就被吹掉许多,棚顶就透亮了,经常上去修。窗户不大,采光不好,炉子、火炕也不好烧,一点火屋里就冒烟。夏天还好说,冬天老开门放烟,把热乎气都放没了,火一停屋子很快就凉了。喝的是地表水,水质不好、有怪味。如果想洗澡,得乘车上绥化市区去,来回坐车就得10多块钱。过去村上路边随处都是垃圾,各家门前的排水沟夏天臭气熏天。2007年10月,我家搬进了蓝瓦白墙的现代化新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80平方米的住房、30平方米的仓库,我们每户只花了3万元。现在房子内除了有炕外,其他条件都不比住楼差,塑钢窗、上下水、大地砖,数字电视、电话都有,大多数人家接了宽带,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现在村里的卫生也好了,过去村屯的泥水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连省领导都到咱这视察新农村建设,而且还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上这来参观学习的,许多人都羡慕地说,这里的居住环境胜过城里。”


  棚户区改造让我们搬进了新房

  采访对象:北林区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王福生汪胜兴陈凤祥

  采访人:特约记者张君实记者许宏伟

  “是棚户区改造让我们搬进了新楼,这在以前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11月22日,北林区大有办事处新华社区祥和小区王福生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70岁的王福生是瓦厂的退休工人,提起过去棚户区的生活,老人感慨颇多。

  王福生:“过去的老房子住了20多年了,子孙3代5口人同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前面有高楼挡着,冬季只有下午两三点钟才能见一会太阳。每年冬季得烧两吨多煤,可还是不暖和。儿子腿有病,双侧股骨头坏死,越冷血液循环越不好。因此,多年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住上好房子。现在好了,屋里又宽敞、又暖和。”

  走进祥和小区1号楼的一户住宅,住户是67岁的汪胜兴一家。

  汪胜兴:“是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老少3代住进了新居,9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换了这个66.4平方米的新房和一个4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花了两万多元钱。我退休前在北林区外贸局工作,1978年住进了单位办公室改成住宅的平房。当时单位给的面积是40多平方米,后来孩子们渐渐地大了,住不开了,就批了房号,在自家院子里又盖了50多平方米,院子只剩下几平方米。不开灯屋里特别暗,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倒垃圾、上厕所都得走老远,非常不方便,这一住就是30年。2008年底,棚户区改造后回迁进了楼房,没想到岁数大还能住上楼房。”

  在绥化市英俊小学后面新建的回迁房内,陈凤祥夫妇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自己的新居。

  陈凤祥:“水、电用着方便不说,就连数字电视、电话、宽带也都入了户。过去住平房时冬天进风、夏天漏雨,周围邻居也是家家烧煤、户户冒烟。爱人喜欢养花,可是过去住平房屋内光线不好,冬天时许多花都死了,现在屋子暖了、亮堂了,花也养得好了。过去每年过春节上老人家去晚上不敢留下过夜,怕水管冻了。现在政府帮我们建新房,让我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