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黑土地场县“联姻”生机无限
2010-12-17 09:59:0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桑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从代耕,发展到“三代”、“五代”,再到今年共建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深入合作——

  12月,冷冷的一天,嫩江县双山镇青山村的冯永志刚把上小学的女儿接回家。每天往返9公里的路程,对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不能算近。可冯永志却告诉记者说:“再忍耐一段时间,我们村已经在镇上盖楼了,明年就能搬进去。”青山村在镇上盖楼的地点是双山镇的“黄金地段”,就在镇政府旁边,离镇上的学校只有5分钟的路程。明年,青山村民就可以一边在镇上居住打工,享受城镇便利生活,一边把村里的土地流转给农场,村里的居住区开辟成绿色蔬菜种植区以地分成。这种城镇生活与农村身份兼得的幸福,就是这些年来场县共建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变。

  大农机犁开场县“篱笆”

  我省67个县1085个乡村与农垦9个分局104个农场地缘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隶属关系,长期以来地方与农垦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许多乡镇和农场地靠地、垄挨垄,由于种植水平的差距,粮食单产相差最多达25%。

  嫩江是我省场县共建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嫩江县农民就发现因为在种植技术、种植方式和土地规模与农场的不同,在土地的回报上也天差地别。2002年九三分局率先把农场的大马力开到地方的田野上,为附近的村民“跨区代耕”。场县共建的模式初现,2006年,我省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及《关于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的意见》,正式标志着场县共建在龙江大地上开展起来。截至目前,我省共有52个县与73个农场开展了农业共建。

  嫩江县主管农业副县长方晓对记者说,场县共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让农垦的大农机开到地方的田间地头,不但让地方农民感受到了农垦栽培模式与大农机的魅力,也让农场职工手头的大型农机“吃得饱”,赚外快。

  海江镇嫩光村是嫩江搞场县共建较早的村子。村民关久治今年种了60亩大豆,每亩平均产大豆170公斤,与临近的九三分局平均产量不相上下。关久治说,共建开始的时候,村里人只知道大农机好,家里几垧地转眼间就耕完了。可谁知农垦先派来技术人员测土按需施肥,这让只知道往地里撒尿素的村里人感到新鲜,但是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大农机“浅翻深松”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我们去看过农场的大田,一脚踩下去,土地松软。地方的土地因为从不轮茬,过量施肥,板结非常严重,可是我们的小四轮耕地只能深入10厘米左右,农垦的大农机来了,浅翻深松,不但能深入土下30厘米,而且不破坏土壤有机质,还能保墒。”嫩光村村民董宪成说起大农机的好处头头是道。现如今在海江镇农民的眼中,大型农机真是个宝,很多人家嫁女儿,指明彩礼只收农机具。

  “农场与地方在种植作物上和管理上相差了20年。无论是测土配方施肥和大豆大垄密植方式,还是现在提倡的三三轮作方式对于农民来说都是颠覆性的理论。”嫩江县场县共建办主任张宝泉告诉记者说,在搞场县共建的初期,很多农民还在怀疑用农场的模式种植大豆、小麦能否增产,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可是秋收时,加入规模经营,采取农场种植模式的大田每亩至少增产25%,每亩成本降低10元。

  如今农垦的耕作技术:三三轮作、大垄密植、航化作业已经成为农民口中的流行语。而靠着国家补贴农机购置的东风,今年全省仅1000万元规模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就建设了330个。场县共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农垦跨区作业经营地块达320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3262万亩。

  深入融合一家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地方与农垦之间最好的形容词,可在地理上无限紧密的二者,却曾经是一对最熟悉的陌生人。嫩江县场县办主任张宝泉是我省场县共建从无到有的见证者。“我们与农场在地理上,像嫩江县的双山镇与九三分局之间仅隔着一条河,农场那边高楼林立,地方这边却是低矮小房;科洛镇与山河农场之间仅一街之隔,农场职工与农民收入却差不少。”

  今年我省提出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进一步整合场县资源,统筹规划,积极开展小城镇共建,将单一的代耕合作延伸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元化合作。

  副县长方晓对记者说,农垦在城镇规划方面比地方科学,教育医疗水平也比地方高。今年九三分局将双山镇纳入,作为一个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在记者来到双山镇时看见,多条连接地方与农场的公路和立交桥已经开工,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小区建设正在展开,城镇基础建设正在筹备,整村搬迁,让农民享受城镇便利生活的梦想正在实现。

  来自九三分局的张树平与张宝泉同为场县办公室的主任,一个代表农垦,一个代表地方。张树平主任对记者说,农垦的医院医疗水平较高,相当于县级医院的水平,却苦于垦区内患者人数有限,医护人员开工资都难,分局每年都要拿出数十万进行补贴。地方村镇农民虽然距离垦区很近,却因为无法在垦区医院享受”新农合”只能去县医院。从今年开始九三分局和嫩江县打破常规,在九三分局医院和多个农场医院采取定点“参合”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题,医护人员工资问题也迎刃而解。利用同样的方式,嫩江县和九三分局还打开了统筹教育的大门,九三分局与双山镇的小学、初中、高中合并,同受良好教育。冯永志读一年级的女儿就享受到了这种快乐,而明年搬到镇上生活后,便利生活条件,将在她的生活中再添一抹幸福的色彩。

  携手共建黑土生机

  如果说90年代农民找农场职工帮忙耕作属于小打小闹;2002年,九三分局“大马力”开到地方田野是打破成规;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正式扯起场县共建大旗,那么2010年我省将密山市裴德镇与双峰农场、嫩江县双山镇与鹤山农场的小城镇建设确立为试点,标志着场县共建已经跳出“农”字圈,扩展到城镇建设的大范围。

  九年间,场县共建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从小兴安岭南麓,延展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龙江大地上已经生根发芽。

  省农委副主任白祥和对记者说,以前由于体制不同,地方和农垦各自为政。“巴掌大”的地方里面,地方和农垦在加工产业、社会公共事业方面都五脏俱全,重复建设屡见不鲜。今年场县共建提出村镇共建,既可以让农垦这位老师通过“传帮带”迅速帮助地方成长起来,又有易于集中资源搞好建设,尤其是在社会公共事业,教育卫生方面,让地方农民与农垦职工共享。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个县与28个农场开展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共有24个县与70个农场开展了村镇社会事业共建。而按照计划,我省将利用3~5年时间让地方全盘吸收农垦的先进耕作经验和管理方式,大幅提高单产水平,再通过小城镇建设,让农民“耕种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的梦想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