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2月20日讯 北方冬季异常寒冷,冒着浓烟的大烟囱成了特有的“风景”。经烟囱超标排放的二氧化硫不仅是空气污染的元凶,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不久,记者在拜泉县采访时,家住南四文波小区的王大娘说:“过去,冬天出门时我就得戴上口罩,还是挡不住呛人的味道,更看不到蓝天。如今,这儿的空气变得清新了,我出门也不用戴口罩了。”数据最具说服力,在县环境保护局记者查阅到:2008年,全县空气二级质量天数285天;2009年,全县空气二级质量天数322天;截至今年12月8日,全县空气二级质量天数317天。
空气二级质量天数的递增,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具体表现。而在过去,拜泉县冬季空气质量问题则是个难题。城区内1万多个民用小烟囱黑烟袅袅,100多个工业企业锅炉烟囱烟雾缭绕,几十个供热大烟囱吞云吐雾,仅2007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846.8吨。而由于地势低洼,烟气无法排散,在城区上空形成巨大的“灰帽子”,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
对此,老百姓怨声载道,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多次向县环保局提交建议、议案。2008年,拜泉县委、县政府将城区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全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使城区空气污染状况有较大改善。
三年来,拜泉县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拆扒大烟囱、改造锅炉、推广型煤和生物质能源为切入点,突出治理县城区机关事业单位供热锅炉、工业企业生产锅炉、开发住宅小区供热锅炉,广泛动员重点区域内的平房住户使用民用型煤炉,全力以赴实施城区空气治理工作。在工作中,他们通过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外地锅炉、煤炭市场及烟尘治理经验,掌握了目前国内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确定了适于县情的治理措施,为解决全县烟尘污染问题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通过出台《拜泉县城区空气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等,与列入治理名单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中省直单位签订空气污染治理责任状,为城区空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县城部分区域实行集中供热和锅炉房整合的方式,将原有的几十家供热单位集中为6家供热企业为主,撤并31个大烟囱。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还深入治理单位宣传讲解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并将城区内大烟囱粉刷上所属企业、单位、公司的名字,为所有烟囱登记编号,建立产权档案,让烟囱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向社会公开亮相,有效防止了超标排放烟尘现象的发生。一些企业和供热单位累计投入资金241.5万元购买除尘器设备等,杜绝排放超标现象的发生。通过积极动员平房住户使用型煤炉,检查型煤炉使用状况,使城区内的小烟囱改变了模样。在农村,他们于2010年引进黑龙江盛炎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生物质压块产业化项目,建设年产2000吨秸秆压块生产基地200个。农民可采取3吨秸秆兑换1吨新型秸秆压块燃料等方式,解决了农村大量作物秸秆的后续使用问题。
拜泉县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共“拔掉”大烟囱112个,改造更换锅炉109台,免费为9000余户平房住户发放民用型煤炉6000台,整顿治理各类企事业单位99家。强有力的措施换来了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逐年减少,2008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8.74吨;2009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1.54吨;2010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01.5吨。随着城区空气环境的不断好转,空气质量的稳步提高,那顶“扣”在拜泉城区上空的“灰帽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