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多数大学生沦为“考试控”
2010-12-20 14:58:25 来源:大庆晚报网络版  作者:于存 实习生 乔娜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0日讯 目前,“某某控”成为形容别人被某事所役的热词,在网友的创造下,譬如“房价控”、“相亲控”等词汇充斥网络。随着大学生对考取各种资格证的热度上升,很多人沦为“考试控”。

  18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据统计,2009年下半年,全国共有874万人报名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那么,在众人赶考的背后,大学生究竟是出于对英语的热爱,还是迫于找工作的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才热衷于考试?

  近日,记者通过采访东北石油大学的学生、老师,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大学生是如何成为“考试控”的。

  声音:对待四六级态度各不同

  ●别人考,我也考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专业一年级的小魏同学说,英语四级一定得过,这是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

  小魏的家在甘肃省,因为成绩优异考到东北石油大学。小魏说,他听师哥师姐说,英语四六级通过与否直接影响签工作,在招聘会上,很多单位要看英语过级的成绩单,这并不是说英语在工作中有多重要,单位看的是一个学习态度,这可能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所以,小魏表示,他一定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学英语,我爱好

  小彭是东北石油大学俄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只要通过俄语等级考试就可以了,小彭因为喜欢英语,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小彭说,学习英语可以提高能力,在找工作方面也可以有一定的优势。等考完俄语等级,小彭就会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研究生,必须考

  午休时间,很多同学都在宿舍里休息,记者在东北石油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几个同学正在复习,走近一看,他们看的都是英语。小李是油气储运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小李正埋头做着英语六级的模拟卷。

  “不考不行啊!研究生必须得过六级,要不然签不到好工作!”小李的语气中充满无奈。

  小李说,其实考级根本没什么用,只是很多单位会把英语等级当做一个门槛。小李坦言,等考完试,只要一出考场他就会把所有的复习资料全部扔掉。

  ●有了证,好就业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的小王同学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她想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多考证,不管哪类的,只要有考试,她都会参加,更别说像英语四六级这样重要的证件。

  小王说,有了证,将来就多一条就业的路,现在很多单位十分看重学生的“硬件”,学位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技能证,号称“三大件”,如果应聘学生缺少这些,一切免谈。

  调查:或假期学习或打算作弊

  记者采访了我市不同大学的多名大学生,总结出他们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资格认证类考试的观点。虽然大家对考试的态度不同,可是,说起通过考试的手段,大家的做法只有两种:学或者不学。

  寒假将至,记者看到,在大学校园的宣传板上,已经贴出很多“房屋出租”、“国家计算机二级、三级寒假补习班”的广告。通过与出租房屋的房主联系,记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假期都打算租房。祥阁小区的房主王女士告诉记者,房子是出租给寒假不回家的大学生的。租房子的大学生有的是家在南方,假期打算在东北打工,所以,在外面租房子住。有的学生是报了各种资格考试的补习班,打算利用假期学习。

  相对于利用假期学习的学生,还有个别人的做法,让人不能认同。在四六级考试的前几天,记者看到,在大学校园的电线杆、食堂门口等地方,已经贴有“出售答案”、卖“无线耳机”等广告,有的人甚至直接将寻找考试“枪手”的广告贴满了校园。

  小赵今年刚毕业,她说,自己的六级是作弊过去的,不是她不想学,而是考了多次也没有通过,最终,选择了作弊。已经找到工作的小赵说,想起作弊的事情心里也不太好受,可是,当时大家都通过了,自己很着急才出此下策。

  现象:考各种资质应聘看类型

  据了解,在求职的大学生中,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证书的比例在50%以上,仅仅拥有此类证书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已经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在求职的时候能够多一块“敲门砖”,大学生开始热衷于考取雅思证、导游证、人力资源师证、物流师证、网络管理师等其他资质认证。

  然而,花费时间、精力考取的各种资质证书,在求职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大用处?2008年7月,小张毕业于哈尔滨的一所大学,上学的时候,她花费不少时间考取各种资格证,比如导游证、营养师证、驾驶证,可谓“全副武装”。最终,小张成功地考取了公务员。她说,自己就是“考试控”,虽然知道考了那么多资格证不一定有用,可是,看了别人考试,自己就想试一试。

  仲某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他道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考察的重点。仲某说,因为大学生普遍都有英语四六级等证书,所以,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也不再将这类证书作为考查人才的重点。

  如果大学生有预算、项目管理等技能型的证书,他们则会着重考虑。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差,他们希望选择起点较高的毕业生,即使进行培养,也不需要太长时间。

  引导: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对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树锋教授有以下观点。

  “考试控”是国家单一考核制度普遍推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考评制度极度扭曲形成的一种惯性。在职称评定、人事任用和考核标准制定等格局下,个人的素质、技术、能力、经验、智力、修养往往被淡化,教育、职称甚至语言水平都要通过考试来认定和控制,譬如英语四六级证,几乎成为一些单位招录应届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必备条件。

  于是,就出现了“考试成风”。而通过各种考试所获得的证件,其含金量严重不足,而且很多都与职业应用联系不大。虽然各种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应试者努力学、不断丰富知识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很多考试都属于形式化的,应试者很多是为了获得政府认可的某种资质、资格而不得不参加。而通过考试获得的相关证件,除了作为职业或者城区“准入”的“敲门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其与专业和语言水平、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极不对称。

  其实,一些资格证书,很难证明个人真实的水平和能力,有些考试内容,比如英语,对诸多工作岗位很可能一生都没有用途,但你若想获得某个岗位或职务,却必须努力复习考试才能获取。所以,“考试控”是一种“社会病态”,相关部门应该引导大学生,逐渐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转变为关注英语的工具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责任编辑:郑雪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