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显成效 气温预报准确率全国第二
2010-12-26 16:16:26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6日讯(记者 张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黑龙江省暴雨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强对流天气、暴雪等多种灾害频发。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大力加强综合观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积极提出防灾减灾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抗灾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有效指导。记者获悉,今年1—6月,在全国各省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评比中,黑龙江排名第二;在全国各省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技巧评分中,黑龙江排名第二。

  加强基础建设 气象探测能力明显增强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省气象部门始终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不断优化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使得观测能力整体实力取得较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了以省气象局为中心,辐射延伸13个市(地)气象局、71个县气象局的宽带通信网;建成了国家—省—市—县视频会商系统,移动X波段雷达车、移动应急车投入使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平台的初步建成。同时,全省建成了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数字化天气雷达;完成了922个区域雨量站建设;建成和改造了1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分布在高山、湿地、岛屿或高寒、偏远地带。在四个高空观测站完成换型,6个地基GPS/MET站组成的水汽观测网建设基本完成。农业气象观测领域,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62个,覆盖全省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已初步形成,观测时空密度显著提高。黑龙江省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得到提升。

  加强科技创新 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

  针对天气业务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业务需求,黑龙江省气象局先后开展了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中期预报业务、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以及防火期森林气象火险等级预报业务工作,逐步形成了省市县分工合理的预报业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引进了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并本地化运行,带动了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气象资料在数值预报中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遥感、闪电定位、加密自动站等监测分析技术基础之上,黑龙江省气象局建立了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要素的乡镇精细化的客观、定量预报模型,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随着预报精细化需求的提高,黑龙江省气象局将逐步建立黑龙江省区域3—5公里分辨率的分析与预报系统。

  近年来,黑龙江省预报准确率逐步提高,尤其是温度预报准确率进步明显。2010年1—6月,全国各省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黑龙江排名第二,全国各省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技巧评分黑龙江排名第二,全国各省24小时最低气温预报技巧评分黑龙江排名第三。

  加强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贡献突出

  随着防灾减灾工作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省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放在气象服务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三农”、旅游、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及民众防灾避险自救气象科普服务,构建了覆盖全社会全方位的气象服务网。

  “十一五”期间,气象部门以防灾减灾、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为重点,不断强化面向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对防灾减灾、国家安全、重大活动的成功举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先后为抗御2007年干旱、2009年煤矿透水事故、2010年罕见高温等重大灾害,以及2009年大冬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在强化决策气象服务的同时,全省气象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显增强。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各级气象服务领域由传统的农业气象、林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等向地质灾害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流域气象、能源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卫生气象等服务领域拓展,专业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电子显示屏、预警喇叭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

  近两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根据各地防灾实际状况和防御突发气象灾害的客观需要,建立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及时发布、传递预警信息,指导群众科学避灾的职责,大大增强了群众防御气象灾害意识和能力。

  据省气象局局长杨卫东介绍:“‘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决策气象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创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