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百余台车试水“公车公营”
2010-12-27 09:59: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坤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公营出租车上道。

  车内安装摄像头。

  东北网12月27日讯 如果不是被连续拒载9次,一位86岁的老人,不会在终于坐上出租车之后,颤巍巍地掏出手机,坚持要给投诉热线打一个表扬电话。

  一次又一次“剑拔弩张”之后,依然频现的拒载、绕行或是强行拼客,在几近-30℃的天气里,不断撩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无语的对峙、单纯的投诉与监管部门的倡导,无法掩盖出租车数量严重匮乏的事实,无法扭转监管困局下的“自由运营”。

  事情终于出现转机。重整出租车运营旗鼓的“公车公营”,对于哈尔滨市出租车行业存在十几年的个体承包体制来说,犹如一场风暴来临,以期重组监管主体,将企业对出租车的管理职能得以最大发挥,破解“顽疾”难治的命题。

  百余台公营出租车上道数日,以焕然一新的姿态,为哈尔滨的出租车营运,提出另外一种可能。其背后,3家公司的大胆试水与探索,正为哈尔滨市的出租车管理展开新的视角。

  ·新闻回放

  哈尔滨市计划在本届冰雪节之前增加1000辆出租车,并借鉴上海市出租车的经营模式,全面实行“公车公营”。市交通局出租汽车管理处向社会公开招标之后,11月17日,黑龙江龙运现代交通运输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旅游汽车公司、哈尔滨泰克斯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分别获得500台、300台和200台的出租车经营权。

  近日,省旅游的100余台出租车已率先上道运营;龙运现代的近30台车随后陆续上道。

 


 

  公营出租车内备有验钞机。

 

  第一个“投诉电话”

  因为没有被拒载而心怀感激的86岁老人,令省旅游汽车公司总经理高建章的内心五味杂陈。

  一名出租车司机应该怎么做?那些曾被慢慢遗忘的答案,如今又回来了。

  12月20日,省旅游汽车公司100台公营性质出租车上道第四天。

  黑ATV029号出租车司机程栋像往常一样,在一群招手打车的人中首先寻找老人、妇女或是儿童。上车的是一位86岁的老大娘,要去太平桥附近的一家酒店过生日。路并不远,但因为是堵车频发区,老人之前已被拒载了9次。

  程栋亲自为老人打开车门,途中频遇堵车却没有一句抱怨,更没有拼客,这令老人非常感动。于是,省旅游汽车公司接到的第一个“投诉电话”,竟使程栋成了哈尔滨出租车“公车公营”以来第一个受到表扬的驾驶员。

  “对我们来说,拒载是绝对绝对禁止的。”36岁的程栋此前从事过很多行业,也做过出租车司机。乘客上车时要说“你好”,下车时要说“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并帮助乘客拿行李———这是程栋踏入公营队伍后学到的第一课。“一切像是久违了。”那些曾慢慢被遗忘了的习惯,却成为公营出租车司机如今工作中的一个关键。

 


 

  车内高科技设备齐全。

 

  公营出租车的车内配置极具高科技特点。省旅游汽车公司采用宽敞的北京现代伊兰特车型,龙运现代公司采用经济实用的捷达车型,泰克斯公司用的是赛豹。所有公营车的棚灯采用大弧线设计,空驶时棚灯显示为绿色“空驶”字样,载客时显示黄色“载客”。车内座椅全部是白色,卫生要求极为严格。车内安装GPS监控系统,市出租汽车管理处随时对车辆的状态、位置、车速进行实时跟踪。车内设置远红外摄像、监听及录音设备;方向盘下方有按扭,可以在突发状况下连拍3张车内全景照片。这些,在保障司机安全的同时,也为乘客投诉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样,公营出租车的投诉体系非常严密。如果被拒载、绕行、违价或强行拼客,乘客可直接投诉到企业。24小时的投诉热线,接线员第一时间通知公司高层,被投诉的司机将立即被叫回调查。一旦投诉内容属实,第一次通报批评,接受教育学习,并罚款500至1000元;第二次则直接解除运营合同。

  每家公司会派两台车辆,每天在路上对司机路检路查。至于市民监督,龙运现代董事长、总经理王军则有更好的创意:将向市民发放监督卡,市民出示后可免费乘车,一路监督司机运营服务质量。之后,司机可带着该市民监督员的乘车票具回公司报销。

  那些曾被市民期待的服务,也在慢慢回归,比如电话叫车服务。省旅游汽车公司的24小时投诉电话,目前同时接受电话叫车,并免服务费。

  与其说让公营出租车做服务样本,不如说是以此为契机,重树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形象。上海出租车的服务是全国最好的,其管理模式正是“公车公营”。在王军与高建章看来,同样是最基本服务,作为率先上道的两家公司,都在经历一段相当艰难的严寒运营期,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考验。

  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正在使公营出租车受到各方关注。“私家车和行人有时还能给我们主动让路。”龙运现代的出租车司机黄旭说,“等红灯时,会有其他出租车司机向我们点点头,他们的乘客也会摇下车窗,好奇地盯着我们看。”


 

  “归公风暴”下的监管重组

  出租车重新姓“公”,对于哈尔滨市出租车行业十几年的个体承包体制来说,犹如一场风暴来临。

  高科技装置、签订合同并交纳保证金、司机与车辆上保险、强化培训与监管力度———这些,令再次“归公”的出租车管理新体系优势显现。

  在哈尔滨市现有的87家出租车公司中,周中和曾在其中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负责调度。“公司下面的车虽然不多,但很难知道这些车每天究竟是谁在开。”做了5年调度直至离开,周中和始终没什么机会把车主认全。

  首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公车公营”。

  全国出租车行业主要有3种管理模式:上海模式,即“公车公营”模式,大众等4家公司是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公司,公司与司机签劳务用工合同,公司为司机缴纳保险,除了日费(份钱)与油耗,剩下的是司机的工资;北京模式,驾驶员买断承包企业的车辆,拥有车辆经营权,并向企业交纳份钱;温州模式,全部由个体经营。

  哈尔滨市现有出租车管理模式属于北京模式。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哈尔滨的出租车公司不到20家,车辆不及4000台,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正是“公车公营”。司机成为单位职工,每晚不仅要回公司交份钱,还要将车停在公司接受安全检查。很快,这种模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不仅管理成本太大,常有司机偷换车内部件,或将车索性停在路边,一个电话通知公司来取车,自己带着没交完的份钱消失了。

  这时,大小买断出现了。有能力的部分司机出资获得车辆经营权,自己变身车主。一时间,司机对车子爱惜了,不仅车况好,还干劲十足。

  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一个转折点。随着打车市民的增加,哈尔滨市购进大批出租车,至2000年,车辆达到1.2万多台。一时间的供大于求,大量出租车被闲置。很多公司只好将车以几近当初承包价的价格卖给车主,这就是当年一度出现在我市的快速包车买断。车主成了出租车公司的“股东”,并自主招聘司机,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私有化。

  一个不算是业内“潜规则”的规则是,许多车主的身份是个人或私营企业者。企业对车主即使进行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车主买车只是为了投资,很少自己开车营运,而是层层转包给他人,收取承包费。转包过程中,甚至出现一个新的分利阶层:中介人或中介公司。周中和告诉记者,现在上道的很多出租车司机是流动人口。车主将车辆托付给中介,一台车甚至可以出现三层、四层转包人,被称为“卖手腕子的”。层层转包下,承包费用自然层层加码。那些油补等政策补贴也不会被这些司机获得。在机动车骤增与天气造成的交通压力下,为了跑活拉钱,拒载、挑客、绕行、违价与强行合乘便随之产生了。


 

  1.2万辆,这是一个令人熟悉的数字。10年前到现在,甚至在全国极为罕见的是,哈尔滨的出租车没有增加任何运力,有限的运力令出租车行业成了彻底的卖方市场。

  相反,经过多年的变革,全市出租车企业数量猛增,大大小小的出租车公司却丧失了对车辆真正的管理权,并同样令管理部门显得被动。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下发通知规定“坚决制止企业利用出租汽车经营权,以车辆挂靠、一次性‘买断’等方式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牟取暴利”。2007年,我市曾明确要求企业与车主之间为“承包关系”,不许个人买断。但实际上,承包与买断性质无异,在车辆运营管理效果上也无异。车辆一旦被承包出去,只有份钱是看得见的,至于谁在开车,运营风险与服务质量如何,公司并不关心。监管部门对企业和司机的管理也是脱节的。

  实际上,这种私有化与温州模式已有诸多相似。“城市交通公共事业是否应该完全市场化?这是个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副处长蒋兴认为,买断出租车营运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合理性。但出租车作为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资源,这种完全市场化已到了反思之时。

  事隔30年,哈尔滨市借鉴上海模式,重新回到“公车公营”———企业作为出租车经营权的承包者,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公开招聘司机,对车辆及司机具有管理权。司机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后,公司为司机保5险、为车辆上保险,并向司机收取2万元运营服务保证金,如果运营期间没出现问题,合同解除或期满后返还。

  此次负责公营出租车的3家公司有几个共性:国有客运道路交通运输企业,有丰富的车辆管理经验;注册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格外注重服务行业培训和企业文化。3家企业成为管理主体后,对司机及车辆有直接责任。这种模式,有望降低司机运营服务所可能出现的纠纷,令出租车投诉管理体制得以有效运行。

  “公车公营”将成为今后全市出租车经营体制的范本。蒋兴告诉记者,随着现有承包形式的出租车经营权陆续到期,管理部门将逐步收回车辆经营权,以招标形式对出租车公司承包,不允许公司再将车发包给个人。

  的哥“收编”的难与易

  在逐步推进公营的过程中,习惯了一身“自由”气的司机,势必要把公营模式与个人承包的待遇相比较。

  龙运现代始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用更优越的待遇来“收编”。

  “合同签完,有几个老司机笑呵呵地问我:‘拼个客啥的不行啊?’”在王军看来,“公车公营”的第一个挑战对象,正是的哥长久以来的“自由化”。

  走访中,应聘3家公司的绝大多数司机,此前都曾从事过多年的出租车司机工作,运营经验丰富,一些“习气”同样根深蒂固。

  “公司只负责收钱,至于培训,也就是一些特殊节日期间意思一下。”很多的哥认为,出租车司机没有归属感。“那种培训也不过就是把我们叫到一个屋里讲几句,让我们好好开车,别违章。这些用不着培训,很多司机根本不来参加。”

  “要从根本上扭转他们的散漫意识,强化培训是最基本的硬件。”蒋兴告诉记者,3家公司在司机上道前,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培训:龙运现代注重培养员工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多次传统文化和道德培训;省旅游汽车公司有两个专业培训室,能同时容纳200人,每月两次培训,定期考核与评分。司机每周都要回公司报到一次,统一打开车盖,由专业人员集中检查车容、性能、安全等维护情况。同时,奖惩机制已在3家公司形成。

  令龙运现代感到欣喜的是,像司机南迪等很多招聘来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半数大专以上。严密的企业理念吸引了更多人才。


 

  习惯,是可以在反复中被慢慢改变的。

  另一个现实问题更被这些司机所在意,那就是与其他出租车司机的待遇比较。某种程度上说,出租车行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高利润行业,车主如果自己也拉活,一个月可净赚1万元。“现在是拉活最好的季节,即便是‘卖手腕子’,一个月6000元也能轻松赚到。但有个前提:得拼客,不能碰上堵车。”龙运现代的司机黄旭说。

  公营出租车每天交的日费是230元(白班140元,夜班90元),与“卖手腕子”的所交份钱差不多。不过,“卖手腕子”的相对自由,有事可找人替班,油费自付,车辆维修费由车主承担,有的还能1个月享受一两天免份钱的优惠。

  公营出租车司机需要自行承担车辆维修费。一辆车实行主(白班)副(夜班)班工作模式,主、副班司机都可获得所有政府优惠政策,比如油补。“一个月能赚4000元左右。”黄旭为记者粗略算出一笔月工资。“挺多司机觉得不合适,听了就咧嘴。实际上,车主当初的车辆承包费就要一次性交10多万元,车主和‘卖手腕子’的还没有保险。”在3家公司的应聘现场,很多司机有着强烈的为政府“打工”的意愿,因为这种工作模式让他感到稳定。

  “以前工作总感觉没有保障。”省旅游汽车公司车队长王贵滨从国企下岗多年,心里却仍念念不忘曾经的工作。“我本科毕业,下岗后做过很多职业,也做过出租车司机。当时挺不想干,觉得社会地位低,有些丢人。”幸运的是,省旅游在王贵滨曾工作过的单位了解情况后,不仅对下岗职工优先照顾,还让王贵滨当队长,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重新回到国企,是我想都没想过的。”现在,王贵滨觉得,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同样光荣。

  稳定的工作,不仅仅是因为保险。

  拿下公营出租车经营权时,经营权出让费、车辆与车内装备费用加起来,龙运现代每台车在18万元,总投资近1亿元;省旅游汽车公司每台车20万元,总投资600万元。3家公司具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龙运现代对司机的合同期是8年,省旅游汽车公司是5年。很多司机表示,签了合同,心里觉得踏实。

  关于优惠待遇,龙运现代有更丰富、更具特色的优势:将今年12月25日至明年1月25日作为优惠活动月,其间签订合同(并完成培训)的驾驶员,公司给予日费优惠,即双班制执行210元/车/天;主班制执行200元/车/天。所有上道车辆在明年1月5日至1月15日期间日费全免,可为司机省2000多元。此外,公司还为司机承担二环费。

  如何切实减轻司机压力,这是承担500台营运任务的龙运现代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在全市推行公营体制,不能靠3家公营出租车公司的单打独斗,我们需要更有力的支持。”

  上海媒体曾报道,为迎接世博会,上海增加2000辆出租车,却苦于找不到司机。与此同时,上海黑车依旧猖獗。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收入,没能让司机满意。

  哈尔滨市出租车公营之路,任重道远。


 

  “公交公营”的思路拓展

  哈尔滨市公交车管理能否借鉴公营出租车管理思路,同样值得思考。

  出租车的打车难,除了司机主观上的恶意拒载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运力的匮乏。这种供不应求背后,同样折射出公交车运营方面的诸多问题。

  “公交车如果能好坐一些,打出租车的市民自然会减少。毕竟,公交车的运载量比出租车大得多,且更多人是承受不起经常打车的。”近日,记者走访气温突降后的公交车站,很多寒风中苦苦等待的市民这样认为。

  走访中,一些民营公交线路的调度告诉记者,由于冬季公交车司机紧缺,一些线路不得不闲置部分车辆,导致出车率降低。这种“司机荒”恰恰是因为待遇低、风险和劳动强度大,不能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且司机没有保险。

  出租车重新“归公”,社会各界拭目以待。龙广在线论坛一些网友同样认为,“公车公营”模式属于经营制度范畴,并不是说搞公营的企业必须是公有性质。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可以实现。

  同样,公交车能否“归公”?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杨认为,公交车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同样关乎广大百姓切身利益,具有更强公益性质。相比出租车的流动性与出租车司机的复杂性,公交车在运营上应该更容易实现“公营”。

  近年来民营公交车的经营却陷入窘迫。不仅没有享受到国家补贴,还开始被收取各种管理费,令原本生存艰难的民营公交车雪上加霜。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然导致民营公交车企业背离公益性。

  事实上,公交车比出租车具有更强的姓“公”历史背景。民营公交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董鸿杨认为,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优先,回归公交车的公益性。哈尔滨的民营公交企业迫切需要政府的扶持。这不仅利于公交品牌化经营,更有利于提高公交运营质量,维护司机合法权益,利于解决运营纠纷。不仅能真正缓解市民乘车难,也利于带动城市发展。

  公营出租车24小时投诉服务热线:

  龙运现代:

  0451-88948001

  省旅游汽车公司:

  0451-82282215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