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7日讯 十年间,在“冰雪搭台,经贸唱戏”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雪堡这一冰雪舞台正在不断成熟,已成为牡丹江市发展冰雪经济的龙头标志,并逐步带动雪城“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齐头并进。据市旅游部门统计,十年间,牡丹江市冬季旅游总收入从7亿元增至14亿元,接待人数也是屡创新高,与火爆的夏季旅游逐渐形成呼应之势。
十年来,以雪堡的运营模式为探索,政府也从台前退居幕后,逐步从主办者向参与建设、引导者方向转变。一系列的市场化运作,正将冰雪经济打造成牡丹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政府放手探索市场化运营
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强市”战略,雪堡“横空出世”,在取得成功和认可的同时,多元化发展探索的触角也不断延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冰雪塔台,经贸唱戏”的市场化运营探索。
万事开头难。原市建设局副局长卢声回忆,第二届雪堡的建设,已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招投标方式让企业参与进来。
市旅游局副局长王永平介绍,随着雪堡旅游品牌的叫响,出于整合旅游资源的考虑,2007年,政府将承建雪堡的担子移交到了市旅游局,在压力与挑战并存中,朝着市场化方向不断迈进。
过程虽然磕磕绊绊,效果却是实实在在。
王永平说,2007年刚接到建设雪堡的任务时,由于经验不足,虽然吃了很多辛苦如期完成任务,还是出现工程费用较高的问题。2008年雪堡建设,又尝试采取招标企业承包建设工程,但由于企业片面追求利益,工程质量很难保证。经过两年的摸索后,终于找准了市场化的方向,就是经营和建设要打捆承包,把经营权和建设任务都交由一家企业来进行。这一举措,一下子就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建设热情,他们想方设法建精品和谋划营销方案。
“门票收入年均实现百万元,游客量每年都有数十万。”“近年来,在冬季旅游市场中,牡丹江市的宾馆、交通、餐饮、商服网点的销售额,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采访中,一些雪堡建设者、经营者和旅游业内人士都谈到,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探索,让近两年来的雪堡建设,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软硬件提档叫响“雪城”品牌
雪堡打出名气,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没有急功近利,而是不断思索如何让雪堡更具特色、更有人气,并尝试着将雪堡与冰雪艺术、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紧密的融合。
负责近四年雪堡建设重任的王永平,和多位参与雪堡建设的建设者们都有这样的感慨:雪堡带动冰雪产业的发展,让企业逐步在提高和完善冰雪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冰雪旅游产品档次和冰雪旅游服务质量,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积极开发和培育高质量、具有特色的冰雪文化产业,促进牡丹江冰雪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其间,以雪堡为龙头,串起雪乡、雪场和镜泊湖冬捕,以及林口、宁安、东宁、绥芬河各旅游景点,形成牡丹江市冬季旅游的精品线路。为扩大冬季旅游影响力,围绕雪堡做文章、让雪堡唱主角,从2007年起,牡丹江市举办了中国雪城旅游文化节。通过6大系列30项冰雪活动,充分展示牡丹江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发展面貌。与此同时,在雪堡自身建设上,更加突出观赏和娱乐相结合的主题公园模式,新增滑雪、冰雪大冲关等9大项娱乐项目,不断满足着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软件硬件提档,文化搭台互动,雪城旅游夏旺冬冷的尴尬局面得以转机,近五年来,牡丹江市冬季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大经济指标,都以年均超10%的速度增长。
厚积才能薄发,在雪堡的带动下,“中国雪城”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不但牡丹江市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主要冰雪旅游城市”殊荣,而且“夏游镜泊湖,冬季逛雪堡”,在大江南北游客的心目中,雪堡已深深地烙上了“牡丹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