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科技卫生图片
搜 索
社区医院为何叫好不叫座 三级医院看个感冒5个半小时
2010-12-27 16:57: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智威 胡津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某三级医院儿科候诊室。

某社区医院候诊大厅。

  东北网12月27日讯 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这一“顽疾”在造成医疗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也导致百姓看病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哈市相关部门在2008年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鼓励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如今,2年过去了,“首诊制”的推行情况如何,是否真的方便了市民?

  现状:三级医院“有些撑”社区医院“吃不饱”

  ●三级医院看个感冒5个半小时

  时间:12月19日上午8时

  地点:哈市南岗区某三级医院

  记者一进一楼大厅,厅里的挂号窗口前排起的“长龙”立刻挡住了记者的视线。候诊大厅内的交费和挂号窗口处挤满了人。记者随机采访了6名正在排队的患者,均表示“头有些晕”、“胃部不适”,均没有严重症状。随后,记者来到该医院门诊楼发现,大约可容纳30人的儿科候诊区至少挤着50名患者。椅子早已坐满,不少候诊的人只能站在候诊台旁。“下午能看上病就算快的!”。宾县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早上7点就领孩子来医院看病了,虽然领到号了,但前面还排着20多名患者。一位姓李的患者告诉记者,他光等电梯就花了10分钟,每次都是人多没法进去。

  这种情况并不偶然。记者采访哈市多家三级医院均发现这种情况。医院挂号室的王女士介绍,像这样的场面,该院几乎天天如此。今年10月之前,该院平均日门诊量1000人左右,10月份之后,日门诊量达到1500人以上。照此计算,该院平均每周门诊量达1万人,每个月超过4万人。她告诉记者,该院的医生不足300人,许多医生每天都是超负荷接诊,并且都是轮班吃饭,轮班休息,医院实行节假日不休。即使是这样安排,医生们还是忙得连接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那么,到大医院看病到底有多难?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次。9时,记者跟随一名来医院治疗感冒的患者张先生排队挂号。此时,所在的挂号窗口前已有近20名患者等候。9时30分,该患者拿到了就诊号。诊室外排满了人,记者不敢走远,怕错过喊号。11时40分,张先生进入诊室看病。10分钟后,医生告诉记者,抵抗力低打一针即可。开好处方后,患者马上到划价窗口排队。这时,记者前面还有4位交费者。约10分钟后,记者来到输液室,此时已是中午12点。等张先生输完液后,已经是下午2:30分了。记者发现,整个诊疗过程用了5个半小时,其中,医生真正看病的时间其实只用了10分钟。

  记者发现,虽然三级医院几乎全部人满为患,但社区医院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挂号处没有排队长龙,随到随挂,等候医生诊治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0分钟。记者来到香坊区某社区医院,一进医院就感到“难得”的清静,候诊大厅内只有6名来就医的患者,而在候诊长椅上却没有一位看病的患者,一楼的输液室里整洁的5张床位安静地摆在那里,没有一个病人。

  ●社区医院一天下来就诊者寥寥可数

  时间:20日上午8时

  地点:哈市香坊区某社区医院

  12时许,记者又来到哈市南岗区一家社区医院发现,一个医生在给一位患者看病,所有的诊室都开着门。虽然也有人看病拿药,但平均等待15分钟以上才会来一个病人。该社区医院韩院长告诉记者,医院实行挂号免费制,针对附近社区和周边市民服务,医院平均每月接诊1000人次左右。

  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就近去社区医院

  据了解,早在2006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就诊“首诊制”,旨在真正实现老百姓“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捷服务。2008年,哈市9所公立医院与82个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对口支援“对子”,全市开始正式实行“首诊制”与“双向转诊”相结合的方法——将疑、难、重病患者可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诊疗,老年护理、康复期的病人可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将成为现实。明明是好事,为何“首诊制”仍遭遇“执行难”?

  “我就是对社区医院的医生不信任!”正在三级医院打输液的叶先生告诉记者,他患的是感冒,虽然家附近就有一家社区医院,不过他还是舍近求远,来到三级医院就诊。当记者提醒他,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完全可以去社区医院看时,他连连摇头说:“还是这边放心些。”他认为,去社区服务站免费量量血压还可以,但要看病,还是来大医院好些,毕竟大医院专家多。“以前也在社区医院输过液,可那的医疗水平实在让人不放心,打个针都要扎好几次。”另一位患者黄女士介绍,以前她也去过社区医院看病,但医生只是问有没有发烧什么的,既不给量体温,也不检查舌苔什么的,就直接开药。“要这样,我还不如自己去药店买药呢。”她介绍说,社区医院还有很多限制,比如中午时间不让输液等。即便开药,也有很多是开不到的。住在附近的邻居一般得了病都到大医院看,只有一些坐着轮椅、行动实在不方便的人才去社区。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25名市民,仅有4名表示患小病会去社区医院进行治疗。其余的21名患者,有5名认为社区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有限”、有4名认为“医疗设备陈旧不全”、有2名认为“药品品种不全”,其他人均认为“医生水平低”。更多居民的理由是“三级医院更让人信得过”。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直接去大医院看病,更多的是为了图个心理安慰。

  专家建议:招聘离退休专家提高社区医院水平

  对此情况,省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指出,不同于大医院的以治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六位一体”的,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同时,对于一些常见病,社区的全科医生治疗时也应尽量使用基本的药物,不要滥用进口药、高价药,以降低治疗费用,这样才能吸引小病患者主动“投靠”社区医院。

  他讲,一般来说,建议老百姓大病去医院,而一些小病、慢性病,则留在社区解决。如果是慢性病,由社区医生随时监控,则方便得多。“首诊制”其实也是本着市民自愿的原则,不勉强。“医生进社区后正在改变着群众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看病习惯上。或许因为习惯的改变往往要有个很长的接受过程,医生和社区居民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他说。

  据了解,目前,哈市第二医院与红河社区和新乐社区已结成“对子”帮扶单位。该院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院已与社区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当社区医院遇到疑难杂症时,即转往该院进行治疗。同时,哈市第二医院每月到社区医院,采用边讲边做的方式为社区医院进行手术演示,并组织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让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真正的学到技术和知识,使社区医院的疾病诊断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针对社区医院目前所处的困境,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医生冯伟认为,虽然目前卫生部门实施的“首诊制”已逐步取得效果,让百姓认可,但仍还不够。他认为,关键是要将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小病进社区,大病找医院”虽然是我国医改的方向,但社区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难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社区医院的人才培养、培训方面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冯伟委员建议,社区医院应在政府的帮助下,招聘省、市、区各级医院离、退休医护专家到社区医院担当带头人,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各级医院轮换向社区医院派出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指导培训工作;社区医院轮换向各级医院派出医护人员接受免费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招收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医院工作,同时又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各级医院的闲置的、更替下来的设备可经相关主管部门协调调配给社区医院,也可以和各级医院实现设备资源共享。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