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兴安岭认真贯彻“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指导方针,始终把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作为营林工作的基础来抓,为大兴安岭林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种苗保障。
大兴安岭先后建成人工无性系林木种子园3处,总面积1425公顷。目前,800余公顷的种子园基地进入结实期,年平均可生产种子500公斤左右。号称万亩种子园的营林技术推广站林木种子园,面积1267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无性系林木种子园,也因此成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培育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按照国家林业局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和要求,营林技术推广站林木种子园率先在我省建立起第一处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共收藏动物标本200余件、植物标本300余件、昆虫标本500余件、藏书700余册、字画100余件、摄影作品200余件,并设有鸟类观测站、观景阁、图书室、画室、写作室、影展室等学习活动场所,以唤起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绿化家园的意识。
在加强人工林木种子园建设的同时,大兴安岭地区还加大了对原始天然母树林生产基地的开发利用。2006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林木种子资源普查工作,历时3年,完成调查线路64355公里,设置标准地405块。通过清查掌握了林区木本植物的种类资源,基本确定天然分布的乡土树种为24科48属112种、20个变种以及7个变型。据此,出版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木种质资源图鉴》一书,为合理开发我区林木种质资源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已相继建立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水曲柳、白桦和偃松母树林生产基地,总面积16702.75公顷,现在已有8689公顷母树林基地进入结实期,丰年可生产种子约为2万公斤。为有效地缩短母树结实间隔期,每年都投入生产费用400多万元,对良种基地进行割灌、除草、松土、培土、耙地和留优去劣等抚育培育生产作业。
种源有了保证,苗圃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大兴安岭地区采取国投和私营两种方式,不断扩大圃地面积,全区建成苗圃25处,其中,国有苗圃13处,私营苗圃12处,圃地总经营面积7582.8亩,最高年产苗量2.2亿株。2007年,又确定西林吉等五个骨干苗圃为造林绿化苗木培育生产基地,并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使之形成了稳定的种苗供应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2009~2018年苗木培育规划》,加大培育珍稀树种工作力度,全区完成白桦、西伯利亚红松、水曲柳、甜杨等珍稀树种新播面积共67.3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