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从针灸申遗成功看中医药良性发展之路——访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教授
2011-01-23 15:15: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常滨毓 曹曦 梁镌文 吴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接受采访。东北网记者 曹曦 摄

  东北网1月23日讯(常滨毓 记者 曹曦 梁镌文 吴萌)国内外中医养生热潮方兴未艾,中医针灸与京剧于2010年底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这些热闹景象的背后,国内中医中药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仍然面临很多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

  “要抓住医改和针灸申遗成功这国内、国外两大战略契机,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对内在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外加速国际化进程,为全人类谋福祉。”出席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针灸申遗成功,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转折点

  作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暨省级重点(A类)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省政府特聘教授,去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孙忠人代表在喜悦与兴奋之余,更感到责任的艰巨。

  “针灸学科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但这个学科的下一步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难题。”孙忠人代表说。



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接受采访。东北网记者 曹曦 摄

  针灸作为中医药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掀起与“乒乓外交”齐名的“针灸外交”,引起世界瞩目,成为现代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行军”。目前,全球共有160余个国家开展针灸及中医药服务项目,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健康服务体系,国外至少有针灸师20余万人,每年约产生针灸服务产值100多亿美元。随着针灸在国际上的推广,各国均加大了对针灸研究的关注与投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每年向其所属的13家机构投入10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进行针灸研究的重点项目;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系统已经根据病人的要求提供针灸服务。

  与针灸热在国外持续升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内政府对于针灸学(专)科发展扶持不足,在“九五”期间,国家在中医药研究中投入0.2亿元,“十五”期间增至2.5亿元,“十一五”期间增至7亿元,虽然15年来国家在中医药研究中投入逐渐增多,但与现代医学方面的投入仍有很大差距,这直接导致即便专业研究机构也普遍存在研究经费少、研究人员大量流失的窘境;另外,在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针灸治疗收费低廉,多数中医院、中医科、针灸科难以生存。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针灸科,甚至中医科。现在,能够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的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及地市级以上三甲中医院,而此类医院多数亦仅设立了针灸门诊,而没有针灸病房。

  在针灸科研和针灸门诊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由于有较好的基础和传统,并且有一个始终坚持不懈努力的团队,孙忠人代表所领导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近几年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个于1982年建立的学科,1984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授权点,1987年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省级A类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局级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目前该学科围绕“经穴脏腑关系”、“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针灸防治脑脊髓神经病”、“针灸预处理”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基金项目、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共计10余项,获得科研资金百万余元。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而以针炙、推拿、康复等专科为特色的该校附属第二医院,则在充分发挥专科优势,追求特色化战略发展道路的思路指导下,在西医院林立的南岗秋林地区,走出了一条“大专科、小综合”的独具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在西医院“夹缝”中超常规发展的良好态势。孙忠人认为,学科与医院的发展经验证明了中医针灸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孙忠人代表说,针灸申遗成功可以扩大中医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认知度,引起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和民众的重视,对学术和科研的推动、对相关立法的推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则可以促进针灸行业乘势而上,取得跨越式发展。反之,则会痛失良机,使针灸真的只能成为“遗产”被世人凭吊。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申遗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成为一个转折点。



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接受采访。东北网记者 曹曦 摄

  让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应有作用

  “和西医比较,中医诊疗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收费较低,与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相吻合。这些优势决定了中医药在医改中可大有作为。”孙忠人代表认为,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能够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有利于解决我国医改中公平性差、普及性差等问题。

  孙忠人代表认为,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而且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十分便于推广应用。此外,对于许多疾病常见病,中医药的保守疗法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并在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独具优势。在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能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而且现在国际上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也在不断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药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断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挖掘。

  因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改,探索建立一条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支持的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乃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速中医药立法进程

  针灸的现代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果,但目前针灸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不容忽视。孙忠人代表认为,这些典型问题归根结底,大多都是由中医药界立法不完善所导致,其解决方法亦均可体现在中医药立法当中。

  在医疗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法律保障,使得现在的中医院住院病人很难单一应用针灸疗法为病人治疗。所以,在目前的针灸临床研究中也多采用针灸与中药或西药复合治疗,或针灸与康复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缺少单一采用针灸为干预手段的对照研究,这直接影响针灸的临床科学研究进展。

  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乃至整个中医药研究中普遍存在临床研究“西化”、研究方向不均衡、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研究缺少突破性、研究常识不普及等典型问题,归根结底大多都是由中医药界立法不完善导致。为走出中医药针灸临床、研究举步维艰困境,应当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从根本上确定及保障中医药诊疗合法地位,充分发挥法律保护作用,确立中医药独立临床服务诊治的合法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中医药法》目前已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孙忠人代表认为,中医药立法必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从国家到地方,详细调查现存的问题与难题,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建立有层次的《中医药法》,坚决避免立法随意性问题,以填补中医药法制空白,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机制。立法必须肯定中医药的存在与保护中医药医护人员合法诊疗的权益,只有缔造一个公平、积极的发展环境,中医药事业才能快速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