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和生鲜食品供应能力。
“菜篮子”,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活和富足。
如何让“菜篮子”既丰盛又轻便,是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
自给率低:冬季难觅地产菜
“由于我省地处高寒地区,客观条件限制我省地产蔬菜(包括棚室蔬菜)的生产。我省正常年份6月~10月日供应量为6680吨左右,自给率90%;11月至次年5月监测的18种蔬菜日供应量为6080吨左右,其中地产菜2000吨左右,自给率27%。”
带着厚厚的一沓调研材料,全国人大代表冯燕来到人大会上,由于蔬菜没有储备机制,因此,蔬菜实际意义上的库存就是批发市场当日到货量与卖出量的差再加上批发市场原有的剩余量之和。据调查,我省各城市的批发市场蔬菜库存量很少,分布极不平衡,全省蔬菜库存量约1088万公斤,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个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他各城市都较少。当前全省蔬菜库存量水平如在蔬菜不能运进的情况下,平均仅能维持蔬菜市场供应3天~4天。因此,一旦遇到产地受灾或运往我省蔬菜的道路受阻或断绝,仅依靠这点库存量很难保证或调剂我省蔬菜市场的供应。
与冯燕代表有同感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石嘉兴。他说,近年来,哈尔滨市(主城区)年蔬菜销售量在200万吨左右,其中5月~10月约在150万吨,自给有余,还需要外销。11月到次年5月,自产蔬菜主要依靠大棚种植,产量低、成本高,窖储蔬菜也存在量少价高的问题,地产菜价高于从外地调运的蔬菜,所以,哈市冬季蔬菜供应90%以上依靠外埠采购。
发展设施农业:建“菜园子”保“菜篮子”
“国务院16项稳定市场价格的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蔬菜供应。可见,稳定菜价、保证质量,保障供给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付刚一语道破影响“菜篮子”的症结所在。
他说,应发挥我省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棚室经济,尽快改变多年来我省冬季蔬菜依靠外进的状况。近些年,大庆市委加快发展棚室经济推进“菜篮子”工程,坚持规划引领,构建流通体系,培育优势品牌,壮大龙头企业,规范配套服务,发展合作组织,强化质量检测,完善信息平台,并在用地、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保障。通过三年开发建设,把大庆建成东北最大、国内一流的棚室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的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石嘉兴代表介绍说,哈尔滨加强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资金6900万元,重点支持“一圈两带”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及规模化冬贮菜窖建设,全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52%左右。同时全面实施“畜牧强县年”行动,新建、改建规模化养殖场315个,全年肉、蛋、奶总产量预计分别达到77万吨、35万吨和145万吨,建成了支持全国、全省市场供应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冯燕说,据统计,目前我省269家企业建有冷冻库约60万吨,冷藏库20万吨,还有部分地产菜产地农民自建大型菜窖,其中大部分都是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已远远不能满足我省蔬菜存储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张晶川说,由于设施蔬菜生产投入大,而黑龙江省地方财力比较紧张、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建议国家加大对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对各经营主体建设蔬菜生产大棚、温室、贮窖、集中育苗中心等基础设施给予必要补贴,支持寒地蔬菜生产重大技术攻关、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材料研究应用,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水平。
规范流通交易环节让“菜篮子”轻便起来
本地蔬菜与外埠菜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供应及时、质量有所保证、价格稳定。外埠菜受天气、道路的影响,价格极不稳定。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因为运输路途较远,蔬菜必须在并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装箱运输,而且运输途中往往会在蔬菜中注入催熟剂等药剂,严重影响蔬菜质量安全。
冯燕代表分析说,尽管地产菜优势多多,但当下我省冬季还不能摆脱依靠外地菜的局面,重要的是要保供应、降物价。以山东寿光蔬菜贩运至哈尔滨市为例,所涉及的流通成本包括产地批发流通成本、运输成本、销地批发流通成本、销地零售流通成本和人员工资。这些流通环节的成本都计入菜价,直接推高了蔬菜流通成本,也使蔬菜价格具备了很多不确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马立群认为,流通环节不通畅、成本过高是造成菜价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成立蔬菜产销合作社,采取‘农商联合、产销对接、安全供应’等措施,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马立群建议,应继续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减少蔬菜在运输、配送环节的物流成本,降低流通费用;严格市场监管,对进入到农产品领域的游资炒作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减少投机因素对菜价的干扰。
“农副产品作为民众生活中的必备商品其价格呈过快上涨趋势,给社会消费者带来负担。”全国政协常委何小平分析,近年来,农民并没有因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而带来实惠,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甚至还有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农副产品在流通的中间环节中增值太大,大部分利润都产生在流通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调查,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一般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蔬菜从收购到批发一般加价25%左右,但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可见,导致菜价过高,关键问题出在零售环节。”吕树文建议,在大型批发市场实行主要蔬菜价格进行登记备案,启动主要菜价每日一报制度;政府在菜市场拿出一定比例的摊位,由农村蔬菜经营合作社来经营,设置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产销直供专柜,并依据批发价格及地头价确定政府指导价格;免收外来蔬菜进场交易费用,由政府给予交易市场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