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宪军代表参加小组会议审议。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东北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曹曦)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要有自己独特的破解之法,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项目作为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引爆点,要揪住发展的‘脖领子’,精心打造才能实现率先崛起。”说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出语不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宪军说,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00多座,笼罩在每一座城市上空的辉煌已渐渐淡去,成为历史。如今的矿业、矿工、矿山和矿城,是人们心底挥之不去的“四矿”难题,犹如迟暮的英雄,危机四伏。七台河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城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等十余种,煤炭是最为丰富、优势的能源。说起七台河,这位刚刚赴任不足百日的市委书记滔滔不绝,城市由来、城市概况、历史沿革、地理资源、经济发展,从历史到现实,把全市的总体情况摸了个“底儿掉”,感性的认识、熟知的程度令人咂舌。
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表述还是犹如一针兴奋剂,让来自资源型城市的代表们有了动力、助力、活力。张宪军说,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资源型城市只有或亡或兴两种结局,既然不希望看到“矿竭城亡”的悲剧,那就只有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让资源型城市再展新颜。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张宪军说,七台河开发建设53年来,已经生产原煤5亿多吨,现在每年产量是2000多万吨,需要动用储量近3000万吨,剩余探明储量只有3亿多吨,平均开采年限只有10年左右。而国际公认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时间,至少要在资源枯竭之前30年开始,所以我们转型的步伐还是慢了些、晚了些。
发展靠外力推动,更要靠增长内功。张宪军说,七台河越来越认识到城市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了国家转型试点市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外,七台河出台了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意见,把做强、做大木制品作为转型的“一号工程”,城市转型有了良好起步,非煤产业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四个百分点。
亡羊补牢。动作要快,效果要好。七台河市不等不靠,一切从实际出发,选准木制品、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个产业作为城市转型的主攻方向,揪住发展的“脖领子”,力争实现非煤产业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的经济指标。张宪军说,利用品牌优势,扩大木制品产业园区,建设家具大市场,办好家具节,把木制品培育成非煤支柱产业。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农产品资源,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抓住各种市场机遇,鼓励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产业,力争出口。加快建设省级重点农机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尽快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利用“世界冠军摇篮”的城市名片,把运动员培训、举办体育赛事、开发体育产品做成一枝独秀的产业。
“完善政策引导转型、招商引资拉动转型、建好园区承载转型、依靠科技支撑转型、吸引人才服务转型。”谈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保证措施,张宪军提纲挈领,字字珠玑。对七台河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展望使得张宪军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更国际化。
希望与幸福同在。从张宪军对七台河美好愿景的激情描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个城市的信赖、对百姓幸福的渴望,还有要扎根苦干、造福一方的干劲儿,不动摇、不折腾的决心。未来发展的“七台河模式”在张宪军的脑海已然成型,这位土生土长的干部已然从灵魂深处融入到了这片黑土地,为之尽心竭力,在变换的季节里,努力播种、耕耘、收获……